检查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癌症 > 检查

不同指南神仙打架,肠癌筛查到底听谁的?

举报/反馈
2019-11-22 00:46:39医学界


  目前,许多国家/地区的结直肠癌(CRC)筛查指南/共识建议,对所有50岁(甚至低至45岁)以上人群进行常规筛查。我国指南推荐自然人群自50~74岁起定期进行CRC筛查。

  这份新指南,

  发出了似乎不那么和谐的声音……

  然而,近日一份由国际专家小组编写的新指南,却提出了与现行规范不太一致的建议。这份发表于《BMJ》杂志的新指南指出,不推荐对所有50~79岁成人进行常规CRC筛查,而应将CRC筛查局限于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

  国际专家小组指出,可使用免费的CRC患病风险在线计算器QCancer

  估计未来15年的患癌风险。

  对于未来15年内累积CRC风险≥3%的成人,权衡利弊的结果倾向于支持筛查,手段包括每年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每两年一次FIT,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一次结肠镜检查,四者选其一(弱推荐)。

  反之,对于未来15年累积风险<3%者,筛查获益很小、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有潜在的危害,不建议筛查(弱推荐)。

  筛查人群及筛查方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批评声此起彼伏

  对于这份新指南的观点,多家机构和学者发出了不同声音。例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就表示,该指南不会影响其筛查建议,NCCN继续支持50~75岁自然人群进行CRC筛查。

  美国东维吉尼亚医学院胃肠病学系教授David Johnson甚至还在医景网(MedScape)发文(《别在CRC筛查问题上“开倒车”》)对其进行尖锐批评。Johnson教授的观点主要包括,指南中提到的风险测评工具不适合于所有种族和人群(如美国黑人);强化筛查的好处显而易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将筛查率提升至60%~80%,即可减少22% CRC发病(27.7万人),并减少33%的CRC死亡(20.3万人),等等。

  众说纷纭之下,

  来听听我国专家的权威声音!

  ▍新指南具备一定参考意义

  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 Ⅱ病区主任张晓东教授表示,这份指南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从科学性角度,指南提出对人群进行风险分层,根据不同风险来决定筛查与否,本身是比较合理的,也称不上与现行指南“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不应忽略的是,这份指南强调了其针对的仅是自然人群(50~79岁、预期寿命至少15年的无症状成人)。先前接受过筛查者,或有息肉/CRC病史、患炎症性肠病、患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增加CRC风险的遗传综合征等的高危人群,这份指南并不适用。言外之意,这部分高危人群仍需遵照现行指南的推荐意见来认真进行筛查。

  因此,针对自然人群再进一步进行风险分层,并依此决定是否进行筛查,可以说是较为合理和有效率的。即使不能保证覆盖100%的人群,也足够覆盖绝大多数人群了,而现实中,关于CRC筛查的任何推荐意见都很难覆盖全部人群。

  当然,这一指南并不完美,局限性也很明显。指南中决定个体需要筛查与否的在线计算器,是基于多大样本量得出的算法?算法是否完全准确,对于个体需要进行筛查与否的判断够不够精准?特别是,这种算法是否适合我国人群?这些问题尚不好评价。通过这一算法,难免会有需要进行筛查却被误判为不需要的“漏网之鱼”。

  ▍我国指南不会受其影响,大家该查还是得查

  张晓东教授还提到,我国现阶段的CRC筛查策略是不会受这一指南影响的。从我们的国情来看,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大群众对CRC筛查的认知和主动参与,而非出于减轻经济负担等考虑来“劝退”人们去做筛查。现实是,需要做筛查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从思想上能接受筛查的,太少太少,进一步将筛查落到实处的人就更少了!

  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在内的消化道肿瘤,是为数不多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后实现较好预后的恶性肿瘤,通过筛查能够有效提高早期发现率、治愈率并降低死亡率。因此张教授推荐,一般风险的40~45岁以上成年人,都需要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风险因素者首次筛查年龄需提前,高危人群甚至20岁左右就应开始筛查。筛查频率则需根据首次检查结果来决定,因人而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各地其实都会有一些肠镜检查的免费名额,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去所在街道咨询。这本是国家为居民发放的一个福利,然而由于我国民众对肠镜检查接受度太低,基本上每年的名额都用不满。

  ▍自然人群+伺机筛查,多种手段结合效率更高

  张晓东教授表示,我国现行的早癌筛查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但如何界定高危人群,并没有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达100%的方法。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想通过一种简易高效的筛查手段来进行全民CRC普查是不现实的。何况,我国CRC预防知识知晓率与人群筛查依从性双低,严重降低了筛查效率。

  这种国情下,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时进行的“伺机筛查”(又称“机会性筛查”)反而简便实用、依从性较好,能明显缩小筛查人群、节省卫生资源,在专业医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为了我国CRC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CRC预防宣传和健康科普教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自然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筛查模式。

  张教授还指出,CRC筛查也分多种形式。就在这份指南出炉后没多久,另一份CRC筛查指南也面世了(歪果仁对这个话题还真是执着),中心思想就是自然人群(不包括高危人群)中,50~75岁成年人应每两年做一次便潜血试验,每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张教授认为这一推荐意见结合了不同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检查效率,值得借鉴。

  总之,对于CRC筛查,不应拘泥于一种检查手段。建议根据个体的高危因素合并情况及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包括公式测算风险、便潜血检查、肠镜检查等,这样是比较可行的。

张晓东主任医师VIP-Ⅱ,消化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