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劳累?专家提醒:累也是一种病!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李敏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每天早上醒来,不是精力充沛,反而昏昏沉沉,失眠、多梦、乏力、浑身酸痛、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脱发......总是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无明显异常。那你得警惕,可能是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了!

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劳累?专家提醒:累也是一种病!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长期疲劳为特征,并且伴有乏力、骨骼肌疼痛、睡眠紊乱、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影响或丧失劳动力的综合征。疲劳不因卧床休息而缓解,但在体力或脑力劳动后加重,尤其是劳累后的疲乏可持续24小时以上。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无重大异常。通常表现程度不同,症状也轻重不一。

自测是否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

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疲劳持续6个月或者以上,并且至少具备以下症状中的四项,即可确诊:

1.短期记忆力减退或者注意力不能集中

2.咽痛

3.淋巴结痛

4.肌肉酸痛

5.不伴有红肿的关节疼痛

6.新发头痛

7.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

8.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

慢性疲劳综合征如何发生

目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具体病因并不确定,但可能为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为免疫系统异常、脑部异常、血压和脉搏问题。

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何危害

1.损伤人体的体力、体能:容易出现久立不稳、疲乏无力、腰酸腿软等症状,甚至导致身体失衡、行动迟缓、动作失灵,难以从事或完成某些消耗体力较大及动作细腻、精巧的工作。

2.出现颜面早衰:长期的慢性疲劳可使患者面色无华,脱发断发,皱纹早现,面肌松弛;有的还可出现面部色斑,明显呈现出未老先衰之征象。

3.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不足,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破坏了防御疾病的天然屏障。

4.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机体萎靡状态,活动减少,血流缓慢,血液沉滞,患者常常感觉心悸、气喘,活动后尤为显著,时常叹息。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血压不稳,心率较快,甚至出现心律不齐。

5.常表现“脑疲劳”症状: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脑不清爽、反应迟钝、头晕头痛等。有时还可以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如忧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还可进一步影响睡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中间早醒等)、多梦、夜惊等。睡眠不足,又可以导致脑疲劳,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症状不断加重,难以治愈,十分痛苦。

6.导致胃肠道血液瘀滞,蠕动减弱,功能受损:表现为食欲不振、胃纳不佳、胀满少饥、偏食、厌油、恶心等。有的患者感觉吃饭没有胃口,就多吃辣椒等辛辣食物“下饭”,身体摄取不到充足的营养,可造成形体消瘦、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对各个系统的影响。

7.导致生殖系统的功能异常: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常见表现有月经不调、性冷淡等。对男性患者而言,则多数表现为遗精、阳痿、早泄、性欲减退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治,很可能引发不孕或不育。

8.影响情绪:出现情绪不稳、暴躁、易怒、焦虑、紧张、恐惧等,有时自我不觉或难以控制。这些异常情绪的存在,亦可能导致失眠多梦,消化不良等。

9.影响工作能力:如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差、思维迟钝、联想狭隘、缺乏创新,致使工作能力明显降低,对以往可以顺利完成的工作也深感难以完成,自我责备,减少交往,逐渐孤独等。

该类患者去医院检查,往往因为指标未见异常,经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延误了治疗。即使诊断为亚健康类疾病,西医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给予对症止痛、抗抑郁等手段。

中医专家来支招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虚劳类”的范畴,临床上根据其主要症状可诊断为“眩晕”“头痛”“不寐”“健忘”“腰痛”等。长期劳累、起居饮食不规律、心理压力大,导致气血不足、情志失衡,病机常有心火上扰、心肾不交,亦或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日久脏腑功能衰减,脾肾阴阳失衡,肾精不足,华发不荣。

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劳累?专家提醒:累也是一种病!


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群,中医治未病具有丰富经验,干预调理方法多样,疗效可观,常见的方法可分为中医日常调养及中医药调养:

(一)中医日常调养:包括食疗养生、功法养生、情志养生等。

1.食疗养生:可根据四时节气、个人体质进行调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食用药食同源之品,脾虚者可选用山药,气虚者可选用黄芪,阴虚者可选用西洋参、太子参、石斛等,阳虚者可选用肉桂。要注意脾胃虚弱、大便便溏的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2.功法养生:劳逸结合,适度锻炼,可练习打坐、站桩、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养生导引之术,强身健体,顾护正气,抵御外邪。

3.情志养生:要注意不良情绪的发泄,避免用脑过度、思虑过多,尽量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频率。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五志过极,劳伤心血,五脏受伤,气血失调。

(二)中医药调养: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包括中药内服及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中医外治法。

1.中药: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一脏之病常常累及他脏,一虚而渐至多虚,证候可复杂多样,针对不同证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有独特的优势。若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可选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等方药。若为肾气不足、肾精亏虚证,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若为气机郁滞证,可选用柴胡桂枝汤通阳行气、理痹止痛。若为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逍遥丸、柴胡舒肝散等。证型不同,选方亦不同。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

2.针刺:该病常主要表现为不寐、疼痛等,针灸不仅在治疗各类疼痛中有非常好的疗效,还可以选用补气健脾、调神养心的穴位,如神门、百会、足三里、气海等穴,标本同治。针灸方式多样,包括针刺、电针、火针、刺络放血、穴位埋线、耳穴压豆、岐黄针等。

3.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可选用百会、四神聪、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背俞穴等穴位,常见艾灸方法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雷火灸等。

4.拔罐刮痧:拔罐利用负压吸附于体表,常选用背腰部的膀胱经,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刮痧通过特制器具,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微微“出痧”,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通痹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通讯员  王校宇 李龙浩)

2023-09-15 18:03:32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