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手脚乏力查出颈动脉狭窄,手术清除血管“垃圾”

手脚乏力,不一定是累了,可能是中风!彭奶奶(化名)因左侧手脚乏力,到医院进行脑血管检查,发现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药物治疗无法缓解。幸好,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神经内科团队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帮助她消除了狭窄,恢复了自理能力。

手脚乏力查出颈动脉狭窄,手术清除血管“垃圾”


手脚乏力不能自理,竟是因为这里狭窄

一个月前,彭奶奶发现自己左侧手脚乏力,到当地医院做脑血管检查发现,她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持续加重。

医生指出,如果不根治狭窄,可能会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便推荐彭奶奶到省二医就诊。省二医神经医学中心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何旭英经过仔细阅片,结合彭奶奶整体情况,建议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彭奶奶及家属同意手术治疗后,何旭英主任团队立即安排手术。手术效果很好,通过较小的切口,完全消除了颈内动脉狭窄。术后,彭奶奶顺利出院,目前已恢复生活自理,并对何旭英主任团队表示由衷感谢。

警惕颈动脉狭窄,远离脑卒中

脑卒中是全世界人群中第二大常见死因,也是我国人群主要的死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比出血性脑卒中更多见,约占脑卒中整体比例的80%。

颈动脉狭窄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患者经济负担重等特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通过直接解除颈动脉狭窄,并避免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可以将脑卒中的5年发病率降低5%~16%,具有明显的临床预防意义。

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年龄>60、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有耳鸣、眩晕、黑朦、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和缺血性卒中患者;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4.冠心病患者以及体检中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者。

常用的检查颈动脉狭窄的手段有哪些?

何旭英主任介绍,颈动脉超声、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都可用以检查,其中,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手术适应症有哪些?

1.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完全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且其中症状明显、手术意愿积极的患者,更应尽早手术;

2.颈动脉狭窄程度 70%~99%的患者,即使暂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但考虑到未来数年患者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的可能,也应积极建议患者手术;尤其是接近次全闭狭窄程度(99%)的患者,在排除高危风险因素后,应尽快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治疗;

3.对于狭窄程度100%,即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一般不宜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颈动脉狭窄?

何旭英主任提醒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2.降低体重;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

4.定期检查,动态监测颈动脉斑块的变化。

2024-05-06 13:38:34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粘液癌乳腺癌需要放疗吗
粘液癌乳腺癌一般指乳腺粘液腺癌,对于乳腺粘液腺癌,部分接受保乳术或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但低危患者、存在严重禁忌症或不能耐受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的患者,一般可以不采取放疗。对于接受保乳术的乳腺粘液腺癌患者,放疗通常是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保乳术仅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组织,保留乳房外观,但局部残留癌细胞的风险较高。通过术后放疗,利用高能射线对瘤床及周围乳腺组织进行照射,可有效杀灭残留癌细胞,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此外,当肿瘤直径较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或存在脉管癌栓等高危因素时,术后放疗也有助于降低胸壁及区域淋巴结复发风险,常用的调强放疗技术能精准照射靶区,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然而,并非所有乳腺粘液腺癌患者都需放疗。对于低危患者,如肿瘤分期早、病灶小且手术切缘阴性、腋窝淋巴结无转移,单纯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如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或化疗(如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即可达到较好疗效,放疗带来的获益可能有限。此外,若患者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放疗禁忌症,或无法耐受放疗相关不良反应,通常建议选择其他替代治疗方案。确诊乳腺粘液腺癌后,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如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另外,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若进行放疗,要注意保护照射区域皮肤,避免摩擦、暴晒,防止皮肤损伤。
刘德伟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药物治疗:抗生素是常用药物之一,如头孢类抗生素。当浆细胞性乳腺炎合并细菌感染时,头孢类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减轻炎症症状。若患者伴有疼痛症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缓解乳房疼痛。此外,对于病情反复、伴有自身免疫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能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需注意,药物需遵医嘱使用。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热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乳房炎症部位,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缓解乳房疼痛和肿胀。此外,红外线照射治疗也可用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红外线的热效应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促进炎症消散。3、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重要手段。对于形成脓肿的患者,需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术,将脓肿内的脓液排出,减轻局部压力,促进炎症消退。手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大小,确保引流通畅。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病灶范围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病灶切除术,切除病变的乳腺组织,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建议确诊浆细胞性乳腺炎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乳腺外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如乳腺超声、血常规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若乳房症状加重,如肿块增大、疼痛加剧、出现发热等,应立即复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促进病情恢复。
高进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乳腺结节增生怎么调理
乳腺结节增生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等。这些方法旨在缓解症状、调节内分泌功能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及心理干预等。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及避免过度压力,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功能。饮食控制应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如肥肉,增加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西蓝花。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乳腺结节增生的常用方法,包括激素类药物及中药制剂等。激素类药物如他莫昔芬可调节雌激素水平,缓解乳腺胀痛。中药制剂如乳癖消可活血化瘀,适用于轻中度症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副作用。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和按摩等。热敷适用于乳腺胀痛的患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按摩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乳腺健康。物理治疗需结合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方法,注意操作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乳腺结节增生需注意健康管理和定期体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稳定病情。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若出现乳腺胀痛、结节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乳腺结节增生并改善生活质量。
高进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乳腺炎如何检查
乳腺炎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明确乳腺炎的诊断、评估炎症程度以及确定是否存在脓肿等并发症。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对乳房进行全面检查。视诊主要观察乳房的外观,包括皮肤颜色、有无红肿、乳头有无凹陷或皲裂等情况。触诊则是通过触摸乳房,了解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边界是否清楚以及有无压痛等。同时,还需检查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判断炎症是否已经扩散。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主要观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此外,C反应蛋白检测也有助于评估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其水平升高可进一步支持炎症的诊断。若怀疑脓肿形成,还可进行脓液涂片检查及脓液培养,以确定致病菌种类并指导抗生素的使用。3、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是无创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结构及肿块的性质,区分囊性或实性病变,并能判断炎症范围及有无脓肿形成。钼靶X线检查也可用于观察乳腺组织密度变化及结构紊乱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对于复杂病例,还可选择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更全面地评估炎症范围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适用于疑似恶性肿瘤或病因不明的乳腺炎患者。细针穿刺活检或空心针活检可获取乳腺组织样本,通过病理学分析明确病变性质。病理学检查可区分急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及特殊类型乳腺炎如肉芽肿性乳腺炎。建议患者在出现乳房疼痛、肿胀、发红或乳头溢液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后积极配合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