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卒”不及防?远离中风,快跟着医生一起“动”起来!

脑卒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风,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体医融合,战胜卒中。可见,运动对于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性。本期文章请跟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医生学习如何科学运动,战胜卒中。

“卒”不及防?远离中风,快跟着医生一起“动”起来!

据相关研究显示,缺乏体育运动是卒中(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全死因风险。

通过体医融合的理念,我们不仅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还能在卒中发生后有效康复,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一、什么是卒中?

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血管阻塞(缺血性脑卒中)或破裂(出血性脑卒中)引起。当大脑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或异常增多时,脑细胞会因为缺氧而受损甚至死亡,导致身体功能受损。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头痛剧烈、眩晕、恶心呕吐、口角歪斜、饮水呛咳、肢体麻木、肢体抽搐等等。

二、卒中的危害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卒中不仅威胁生命,更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6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卒中而永久残疾,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给社会与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三、体医融合——新时代的健康理念

体医融合,是将体育科学与医学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改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的一种新型健康理念。

对于卒中患者而言,体医融合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全面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四、运动——卒中的预防之道

1. 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卒中危险因素。定期参与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

2. 力量训练:提升肌肉力量

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肌肉力量的提升不仅有助于防止跌倒,还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3. 柔韧性训练:增加关节灵活性

太极拳、八段锦、瑜珈等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改善身体姿态,减少因长期久坐或不良姿势造成的肌肉紧张和疼痛。柔韧性训练还能有效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五、卒中后的康复之路

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体医融合的理念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个性化康复计划

每位卒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不同,因此康复计划需要个性化定制。专业的康复医生和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

2.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是卒中康复的重要一环。通过专业的训练设备和方法,如平衡板、步态训练器等,帮助患者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提高行走稳定性。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卒中后,患者往往面临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的挑战。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使用辅助器具、学习新的操作方法等,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4. 心理康复

卒中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如何预防卒中?

除了上述运动方式,以下具体的预防措施也能有效降低卒中的风险:

1. 合理膳食

每天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限制盐、糖的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克,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避免饮酒。

2. 戒烟戒酒

寻求专业帮助,制定戒烟计划,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完全戒烟;饮酒者建议戒酒。

3. 控制高血压

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控制血压平稳。

4. 控制血糖

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40岁以上开始筛查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胆固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特别是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6. 保持心理健康

合理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规律健康的作息、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7. 关注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诱发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忽冷忽热的气温会导致血管忽而收缩、忽而扩张,容易诱发卒中。卒中高危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七、如何科学运动,预防卒中?

1.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至关重要。《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推荐,可以将有氧运动作为首选,包括但不限于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

2.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应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世界卒中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同时,每周至少进行2天的力量训练。

3. 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姿势和技巧,避免受伤。对于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患者,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运动。

4. 定期监测健康状况

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卒中危险因素,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

八、结语

体医融合,是战胜卒中的有力武器。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以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还能在卒中发生后有效康复,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提高生活质量。

让运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动”起来,远离卒中,愿每一个人都能健康且充满活力!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三科(神经内科)谭玉群

(通讯员 安俊停  李龙浩)

2024-10-30 17:44:54浏览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眼药水可以长期使用吗
眼药水通常不可以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眼部健康隐患,甚至对视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眼药水作为缓解眼部不适的常用药物,其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并根据病情适时调整。眼药水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类、激素类、人工泪液等,每种眼药水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期限。抗生素类眼药水如妥布霉素滴眼液,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细菌感染。然而,长期使用会破坏眼部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菌群失调,反而增加感染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滥用抗生素眼药水还可能引发耐药性问题,使得后续治疗更加困难。激素类眼药水如氟米龙滴眼液,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减轻眼部炎症。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眼压升高,可能诱发青光眼等严重眼病,对视力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这类眼药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人工泪液等眼药水虽然相对安全,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影响眼部自身的泪液分泌功能,导致干眼症状加重。此外,眼药水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化学成分,长期使用会对眼表组织造成慢性损害,引发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眼药水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应禁止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另外要注意眼药水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物;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眼部疾病,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用药期间要注重眼部保健,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等不良习惯,以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
李新宇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三甲
儿童干眼症能自愈吗
若儿童干眼症症状较轻,且是由短期用眼过度、环境干燥等可逆因素引发,有可能实现自愈;然而,要是干眼症较为严重,或是由先天性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复杂病因导致,仅靠自身恢复往往比较困难,通常需要医疗手段介入。轻度儿童干眼症,多因近期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看书学习时间过长,使眼睛瞬目次数减少,泪液蒸发过快所致,也可能是所处环境空气过于干燥,影响了泪膜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眼部组织本身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一旦减少用眼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眼表的泪腺等组织会重新调整分泌功能,增加泪液分泌,以维持泪膜的正常厚度和稳定性。同时,改善环境湿度,如使用加湿器,能减少泪液蒸发。人体自身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眼表上皮细胞会加速更新,修复因泪液不足造成的轻微损伤,从而使干眼症症状逐渐缓解直至自愈。严重的儿童干眼症,常伴有较为复杂的病因。若孩子患有先天性无泪腺等眼部发育异常疾病,泪液分泌从根源上就存在严重缺陷,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产生足够泪液来滋润眼表。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会累及泪腺等外分泌腺,使其分泌功能受损,导致泪液分泌量显著减少且质量下降。在这些情况下,眼表长期处于干燥状态,角膜上皮细胞持续受损,可引发角膜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由于病因难以自行消除,此时必须借助医疗手段才有可能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避免视力严重受损。怀疑孩子有干眼症,应先到眼科明确诊断及病因。若是轻度的,可适当进行眼部热敷,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促进泪液分泌。若症状严重,需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等药物治疗,有全身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眼部恢复情况。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干眼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治好
干眼症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用眼习惯不良等非疾病因素,以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因素。多数干眼症通过改善用眼习惯、遵医嘱用药等方法可治好,但由严重全身性疾病等导致的干眼症可能难以完全治好。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视物模糊等疑似干眼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一、非疾病因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像手机、电脑、平板等,眼睛需持续专注屏幕,导致眨眼次数大幅减少,泪液分泌不足且蒸发加快,易引发干眼症。应注意定时休息眼睛,每用眼1小时左右,休息5~10分钟。二、疾病因素:1、睑板腺功能障碍: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是泪膜外层重要成分,可阻止泪液蒸发。睑板腺功能障碍时,脂质分泌异常,泪液蒸发过快。治疗时可进行睑板腺按摩,定期清理睑板腺开口堵塞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抑制细菌感染,改善睑板腺功能。2、结膜炎:细菌、病毒、过敏等原因引发结膜炎,炎症刺激会损害眼表组织,影响泪液分泌与分布。细菌感染所致结膜炎,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治疗,如妥布霉素滴眼液;过敏性结膜炎,可使用抗过敏眼药水,如色甘酸钠滴眼液,稳定肥大细胞,减轻过敏反应。3、角膜炎:角膜受感染或外伤等,炎症影响角膜上皮完整性,泪膜稳定性下降,导致干眼症。治疗时需遵医嘱根据病因选择药物,细菌性角膜炎可使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病毒性角膜炎则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严重时可能需角膜移植手术。日常要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定时休息眼睛,多眨眼。改善环境,保持空气湿润,避免长时间待在不良环境中。注意眼部卫生,不用手揉眼。若眼部不适,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干眼症怎么能治好
干眼症的治疗可以采取改善用眼习惯、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调节等措施,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并长期坚持。1、改善用眼习惯: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眨眼次数会不自觉减少,泪液蒸发过快,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加重干眼症状。可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远处眺望至少20秒,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缓解眼部疲劳,减少泪液过度消耗。2、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主要成分玻璃酸钠与人体泪液中的成分相似,滴入眼睛后,能在眼表形成一层保护膜,模拟泪液的作用,补充泪液的不足,保持眼表湿润,缓解干涩、异物感等症状。还可使用抗炎药物,如环孢素滴眼液,能抑制眼部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眼表炎症,从而改善干眼症状。3、饮食调节:患者可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等。维生素A是构成视网膜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对维持眼表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和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眼睛免受自由基的损伤,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干眼症状。同时,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类,能辅助调节泪液中脂质成分,减少泪液蒸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干眼症状。需注意的是,使用人工泪液时不要过度依赖,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服用药物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