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程颖教授分享小细胞肺癌诊疗事业未来愿景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程颖教授分享小细胞肺癌诊疗事业未来愿景

2024 岁末 2025 新启之际,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完成首届选举工作。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荣任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往昔已展千重锦,今朝更进百尺竿,新岁伊始,程颖教授分享了中国小细胞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和未来愿景: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杂性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三十年来,中国学者面对小细胞肺癌诊疗领域的种种困境,持续不懈地探索并寻求突破,踏上了一条不断进阶的求索之路。

化疗一直是SCLC主要的治疗方法。2012年我们首次成功申报“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该项目聚焦于采用抗癌活性显著且安全性更优的洛铂药物,牵头开展了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我国患者尤其是老年、肾功能不全和体质较差的患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选择,打响了SCLC攻坚战的第一枪。

2017年,面对SCLC一直没有找到驱动基因、无靶向药物可用、国际上对于复发/难治型SCLC无标准治疗的困境,我们大胆提出我国原研小分子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治疗SCLC研究设计,从治疗理念上源头创新,设计并发起安罗替尼治疗难治型SCLC的临床研究(ALTER1202),在国际上建立首个SCLC后线治疗标准。

2018年,免疫治疗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迅猛崛起,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我们参与国际SCLC免疫治疗研究(IMpower133研究),并作为这项研究的中国Leading-PI,助推了国际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中国获批SCLC适应证,为我国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带来了首款免疫治疗药物,实现了国内ES-SCLC免疫治疗与国际接轨。当时国际上只有两款进口PD-L1抑制剂获批ES-SCLC一线治疗,我们率先牵头开展了我国自主研发PD-L1抑制剂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3期研究(CAPSTONE-1研究)。该研究也是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在ES-SCLC领域开展的研究,我们看到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使1/3初治患者的生存期超过2年。2022年5月,该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Lancet Oncology。2023年2月,阿得贝利单抗获得NMPA批准首个适应证,用于ES-SCLC一线治疗,极大降低中国SCLC患者经济负担。

PD-1抑制剂在SCLC的研究并不一帆风顺,在多个瘤种所向披靡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3期研究KEYNOTE-604折戟。国际上甚至一度认为只有PD-L1抑制剂能够给ES-SCLC带来生存获益。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我们牵头开展了国际多中心的ASTRUM-005研究—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3期研究,研究发现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让ES-SCLC的OS达到15.4个月,降低死亡风险37%,在国际上首次证实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ES-SCLC的生存。这项研究也在2022年ASCO会议进行了口头报道,并于2022年9月发表在JAMA主刊,这也是SCLC免疫治疗领域首次在JAMA发表论文。2023年1月,NMPA批准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适应证。为了进一步验证PD-1抑制剂联合化疗能否给ES-SCLC带来的生存获益,我们牵头了RATIONALE-312研究和EXTENTORCH研究,这两项研究同样获得了阳性结果,推动两款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在SCLC的适应证获批,并被纳入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这是SCLC领域免疫治疗首次被纳入医保适应证,实现了免疫治疗在中国SCLC的真正落地,普惠更多的患者。

如何进一步提升SCLC免疫治疗的疗效,是小细胞肺癌面临的又一难题。我们考虑到SCLC是免疫冷肿瘤,同时又具有富集异常血管的特征,在前期的转化研究中看到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对SCLC肿瘤微环境具有双重调控作用。鉴于大分子的抗血管药物贝伐珠单抗既往在SCLC的研究中没有证实OS的获益,我们选择了小分子多靶点的抗血管药物-安罗替尼,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多条信号通路,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我们创新性设计了ETER701研究—安罗替尼联合PD-L1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3期研究。ETER701研究中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和化疗带来ES-SCLC一线治疗历史最长的PFS和OS,该研究结果在WCLC进行口头报告及新闻发布,并发表在国际顶刊Nature Medicine。2024年5月,NMPA批准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用于ES-SCLC的一线治疗,为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占SCLC的30%~40%,仅有不足5%的LS-SCLC患者可以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是绝大多数LS-SCLC的标准治疗选择,但是中位的PFS大约在12—15个月之间,中位的OS也徘徊在25—30个月,而且30年来LS-SCLC的治疗模式不曾改变。随着免疫治疗为ES-SCLC带来突破性进展,研究者也将改变LS-SCLC治疗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免疫治疗。2024年,免疫治疗在LS-SCLC领域也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ASCO全体大会上口头报告了我们中心牵头的ADRIATIC研究—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LS-SCLC的3期研究。数据显示,在完成同步放化疗后接受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LS-SCLC的PFS和OS,中位PFS延长7.4个月,OS延长2年,达到55.9个月,基于这项研究结果,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获得FDA批准用于完成同步放化疗后没有进展的LS-SCLC患者。2024年10月,该研究荣登N Engl J Med,这也是SCLC领域程颖教授代表中国学者首次在N Engl J Med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见证了LS-SCLC的历史性突破。NCCN 小细胞肺癌指南和ASCO小细胞肺癌指南的快速更新都将度伐利尤单抗作为LS-SCLC巩固治疗的推荐,开创了LS-SCLC崭新的治疗模式。

此外,中国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几十年来也缺少突破性进展。针对SCLC二线治疗的困境,我们牵头开展了化疗新药芦比替丁在中国的桥接研究-LY01017-101研究,获得了与国际研究一致的结果,且在数值上更优。2024年12月,NMPA批准了芦比替丁治疗复发SCLC患者的适应证,为中国SCLC的二线治疗增添了国际治疗选择。虽然免疫治疗改写了SCLC的治疗格局,但是化疗依然是SCLC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我们牵头开展了骨髓保护剂曲拉西利对SCLC化疗的骨髓保护作用的3期研究,曲拉西利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的用于化疗开始前预防性骨髓保护剂,2022年曲拉西利在中国获批上市,填补了中国全系骨髓保护性治疗领域空白。今年曲拉西利将ES-SCLC纳入医保报销适应证,让SCLC患者不再为化疗后骨髓抑制治疗的费用烦恼,同时也改善了SCLC患者的生活质量。

SCLC的研究依然在奋进前行,从2023年开始,也开启了中国SCLC研究的开拓创新之路。靶向DLL3、B7-H3、Trop2等靶点的新药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中,中国与国际齐头并进,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治疗的更大希望。深入的机制研究是实现临床转化、研发新靶点和新机制药物的关键,通过挖掘SCLC发生、发展分子生物学机制,聚焦肿瘤微环境、血管新生、基质以及肿瘤细胞自身,我们开展了多维度SCLC基础及转化研究,建立了全国SCLC数据库、SCLC专病样本库,为临床和科学转化研究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SCLC的治疗从屈指可数的选择,到出现了免疫药物、多靶点靶向药物、新型化疗药物等多种选择,实现了从广泛期到局限期,从初始治疗到复发SCLC治疗全方位的进步,让中国SCLC患者相较于国外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获益。中国学者在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国际同行充分认可,多次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小细胞肺癌研究最强音,成果发表在NEJM、JAMA、Nature Medicine、Lancet Oncol、JTO、JAMA Oncol等国际顶刊,改写多部国内外指南,促进小细胞肺癌领域10个新药陆续上市、4个药物被纳入我国医保目录,也吸引了更多的肿瘤学者积极投身到小细胞肺癌的诊疗和研究事业中。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程颖教授分享小细胞肺癌诊疗事业未来愿景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中国抗癌协会将小细胞肺癌作为一个独立病种,成立了第一届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目的就是希望以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总体理念为引领,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协作、创新的平台,汇聚全国各地区和各学科专家的智慧、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小细胞肺癌临床和科学转化研究的持续进步与发展,促进公众认知水平提升,为小细胞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给中国抗癌协会带来的勃勃生机。展望未来,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将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工作,以实现我们的愿景和目标。

1、建立覆盖全国的小细胞肺癌整合防治的多学科框架体系

按照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医学”的整体思想,与全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单位和专家们紧密合作,打破专业壁垒,融合内科、放疗、外科、影像、内镜、病理、护理、微创、肿瘤早筛、基础转化、GCP等多个学科专家力量,横向联合,组建全新的小细胞肺癌整合防治的多学科框架体系,搭建沟通桥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形成中国小细胞肺癌研究人才梯队;建立多学科合作和沟通协调机制,突破学科差异和沟通障碍,将各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相互碰撞、融合,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成员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小细胞肺癌专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塑造一个团结奋进、互利共赢的学科发展“共同体”,推进中国小细胞肺癌诊疗事业蓬勃发展。

2、持续推动小细胞肺癌临床和转化研究进程

小细胞肺癌被认为是难治的“顽疾”,需持续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基于我们在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中的丰富经验和资源,在小细胞肺癌整合防治的多学科框架下,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通过开展联合项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形式,共同开展新药临床研究,优化临床试验流程,加强试验质量管理,加速新药研发与技术整合,共享资源和技术成果;同时强化小细胞肺癌发病机制、耐药机制、生物标志物、药物靶点预测等领域转化研究,注重小细胞肺癌早筛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探索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之路,增强中国小细胞肺癌诊疗和转化研究在国际同行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塑造小细胞肺癌诊疗行业标准

紧跟中国抗癌协会“聚焦原创重大成果,建设本土肿瘤指南”的指引,以CACA指南为抓手,凭借委员会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极制定和完善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筹备修订和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小细胞肺癌(第二版)》学术专著,提高全国各地区尤其是基层地区小细胞肺癌诊疗的规范化程度和整体质量,完成从“前沿成果”到“指南规范”学术双引擎闭环建设,推动我国小细胞肺癌学科发展向更加成熟、有序的方向发展。

4、繁荣学术交流,助力学会高质量发展

我作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负责学术推广和患者教育等工作,也是国际小细胞肺癌早筛项目成员,2025年亚太肺癌会议主席。未来将积极推动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与IASLC等国际组织对接,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拓展国际合作,按照中国抗癌协会“开大会、开大讲”的战略部署,通过举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年会、在CCHIO、七大区域会议期间开设小细胞肺癌专场、举办小细胞肺癌指南巡讲、小细胞肺癌多学科会诊讨论会等多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多元化会议和学术沙龙交流模式,邀请国内外权威学者就前沿研究成果、新兴技术应用或者跨学科研究思路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同时计划在2025年亚太肺癌会议期间,宣传我国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中国学者站到国际学术舞台展示风采,吸引国际同行关注和参与,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扩大协会在国际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开展科普公益活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建立小细胞肺癌专委会科普公益小组,作为科普公益活动的核心智力支持,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类科普公益项目。包括确定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协调项目资源、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等。聚焦小细胞肺癌常见问题,专注于开展高质量的科普活动和内容,走进基层单位、社区、校园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包括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视频、编写健康科普手册或图书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创作,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生动的科普服务。借助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台)和新媒体(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宣传科普公益活动,发布活动预告、精彩片段回顾、专家观点等内容,吸引公众关注,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小细胞肺癌科普公益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支持,彰显专委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担当,使专委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6、构建高质量专病数据库。

从2020年开始,我和团队主编出版了《肺癌标准数据集》,并以此为抓手,牵头建立了中国首个小细胞肺癌数据库,并建立了小细胞肺癌专病样本库和基础转化研究的体系平台,对于未来希望和专委会的专家们通力合作,继续扩大中国小细胞肺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促进小细胞肺癌患者诊疗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分析和深入挖掘利用,保证数据质量,为高质量开展小细胞肺癌诊疗和临床研究、深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让中国小细胞肺癌的医疗大数据真正从真实世界的数据变成证据,实现真正的高质量、结构化临床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将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总体理念为引领,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国内领先的专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忘我的精神,以坚定的决心,在小细胞肺癌的诊疗事业中攻坚克难,促进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与利用,合纵连横,以实现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小细胞肺癌防治事业发展更上层楼的愿景和目标!(稿件来源:中国抗癌协会)

2025-01-09 14:38:06浏览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