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螃蟹季到!营养专家教你如何健康品蟹

秋风起,蟹脚痒!“忍不住,真的忍不住!大闸蟹喷香的蟹黄太诱人了,有时我一次性吃掉4-6只!”这是近日门诊一位患者的原话,这位年轻小伙子因为大量进食螃蟹后痛风发作、血脂高及胃肠不适过来咨询。

当下,螃蟹大量上市,正是吃螃蟹的最佳时期。螃蟹的肌纤维短细,肉质嫩滑鲜美,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富含必须脂肪酸如DHA,有预防大脑衰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螃蟹虽好, 也不可贪吃。蟹肉属性寒凉, 脾胃虚寒或过敏者慎食用,而且蟹黄脂肪和胆固醇都很高,有高血脂及胆囊疾病者需少吃,痛风患者也需注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叶艳彬主任医师提醒,吃螃蟹也要讲究科学合理正确的吃法,这份螃蟹饮食指南请务必收好。

1、  尽量挑选鲜活螃蟹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9 版》 每 100 克可食部的蟹肉含有 11.6-13.8%蛋 白质。

正常情况下, 螃蟹死后应采用速冻技术(-18℃以下) 进行保存,然而市 场上卖的蟹肉往往达不到理想条件,导致细菌迅速繁殖将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分解成组胺。组胺具有较大的毒性,而且高温加热也不易完全清除它的毒性,当摄入过量的组胺会导致人体中毒。

2、即便是鲜活蟹,也不建议生吃

螃蟹本身含有寄生虫和细菌,其中溶血性弧菌和被污染的沙门氏菌在蟹肉中最 为常见,因此, 生吃螃蟹会发生肠道不良反应,存在健康隐患!

所以,采用熟吃的方法更安全。另外,烹饪时间也很重要,研究表明烹饪时间达不到 30 分 钟以上会增加砷中毒的风险。因此, 生吃蟹肉不单会摄入寄生虫和细菌,而且还会增加砷中毒的危险!所以喜欢吃生腌蟹的朋友必须提高警惕!

3、隔夜蟹肉千万吃不得

如果蟹肉保鲜温度达不到-18℃以下,就会有组胺酸产生。而且组胺也不易被加热彻底清除。那么,组胺中毒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最常见的组胺中毒表现 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加快、麻疹、血压下降、恶心、皮肤发红、 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叶艳彬强调,尽量不要食用隔夜蟹肉。

4、不要与柿子、葡萄、山楂等同食

大家都听说过柿子与蟹肉同食会出现肚子不适,其实葡萄和山楂也会。

叶艳彬表示,柿子、 葡萄、山楂以及茶水都含有较高的鞣酸,还富含果胶和膳食纤维,而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钙,当鞣酸与蛋白质相遇会在胃内凝固,生成鞣酸蛋白。此外,蛋白质和钙还会与果胶、纤维素黏成钙质结石,不易消化,引起腹痛、呕 吐、腹泻等症状。

另外,中医上认为螃蟹、柿子和冰淇淋都属于寒性食物,对 胃肠道不好者,同时吃蟹肉与凉性食物可能会伤脾胃,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 状。所以,不管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都不建议同食螃蟹与寒性食物。

5、过量吃蟹肉或诱发慢性病

有不少人认为螃蟹的胆固醇含量低。蟹肉中的胆固醇确实低,但蟹黄的胆固醇含量则不。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19版》 每 100g 可食部蟹肉和蟹黄 的胆固醇含量分别为 86mg 和 252mg。中国成年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患有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5.2mmol/L)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mg,而健康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推荐摄入量应少于 300mg。

普通成年人就算仅食用一两 (50g) 的蟹黄,摄入的胆固醇量占每日胆固醇推荐摄入量的42%, 而患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同样进食量的蟹黄已达到 63%的每日胆固醇总推荐量。

蟹肉除了富含优质蛋白质、钙、高胆固醇外,钠含量也同样高。稍不小心,钠的摄入量往往都会超过一天的推荐量。因此, 特殊人群如孕妇及患有高尿酸血症、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等人群建议少量或不食用蟹黄,仅吃适量蟹肉即可。

过量摄入高嘌呤饮食和酒精等因素增加尿酸的生成或使尿酸排泄减少,易引发痛风疾病。 螃蟹和啤酒都是富含嘌呤食物。因此, 食用蟹肉时不要同时饮酒,尤其是啤酒。一般健康成年人日常膳食嘌呤摄入量为600至1000mg;痛风患者痛风发作期应限制每日嘌呤摄入量少于 10mg。100g 可食部蟹肉和蟹黄含144g和182g的嘌呤,所以,过量食用蟹肉或蟹黄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风险。除此之外, 有高尿酸血症者建议每日应摄入蟹肉不超过1至2两或摄入蟹黄少于0.5两。

文章开头的小伙子就是典型的过度使用螃蟹导致了痛风发作、高血脂和肠胃消化不良的例子。

螃蟹季到!营养专家教你如何健康品蟹


那么,如何品尝螃蟹最科学呢?叶艳彬表示,品蟹讲究适量,一周1次,每次不超过2只,注意荤素均衡搭配。另外,吃大闸蟹等寒凉的螃蟹可配合姜茶,以防脾胃寒凉导致肠胃不适。(通讯员:郑露张灿城)

2023-10-23 14:53:39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自然流产有些什么症状
自然流产是指在妊娠28周之前,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妊娠终止,胎儿及附属物从母体内自行排出,且未经人工干预。自然流产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阴道出血、腹痛、妊娠物排出以及可能伴随的体温升高等。1、阴道出血:阴道出血的量和性质因个体差异而异,但无论出血多少,孕妇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若出血量大、难以自行停止,或伴有剧烈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以避免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后果。2、腹痛:腹痛也是自然流产的常见症状。由于子宫收缩,试图将胚胎组织排出体外,孕妇会感到腹部或骨盆区域的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阵痛样的,类似于痛经,也可能表现为持续性的绞痛。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而异,但腹痛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流产过程的开始或进行中。3、妊娠物排出:在自然流产过程中,随着子宫收缩的加剧,妊娠物(包括胚胎组织、胎儿、胎盘等)会从阴道排出。排出的组织可能呈粉红色或暗红色,可能伴有血块。妊娠物的排出是自然流产的最终结果,也是判断流产是否完全的重要依据。若妊娠物排出不完全,可能会导致持续出血、感染等并发症。4、体温升高:在自然流产过程中,如果发生感染,孕妇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感染可能源于流产过程中的宫腔操作、胚胎组织残留等因素。体温升高通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腹痛加剧、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若出现发热症状,孕妇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抗感染治疗。针对自然流产的症状,孕妇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若自然流产还处于早期阶段,且胚胎仍有存活可能,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胎治疗,如使用黄体酮胶囊等药物。然而,若流产已不可避免,孕妇应积极配合医生处理,确保流产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同时,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定期产检,以预防自然流产的发生。若出现自然流产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蔡磊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胆结石自然疗法
胆结石的自然疗法主要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手段来缓解症状或辅助治疗,但这些方法通常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结石。自然疗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一些辅助性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调理是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这类饮食结构有助于减轻胆囊负担,减少胆结石的形成风险。此外,适量饮水可以稀释胆汁,降低胆结石的形成几率。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能够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从而减少结石形成的可能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缓解胆结石症状有积极作用。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并减少胆结石的发病率。此外,规律的饮食习惯和避免长时间空腹也是预防胆结石的重要措施。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够促进胆汁排泄,减少结石形成。对于胆结石患者,自然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不应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果胆结石引起明显症状或并发症,应考虑医学干预,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胆结石患者在采用自然疗法时,应结合专业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方案。若出现腹痛、黄疸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自然流产的症状
自然流产的症状包括停经后阴道流血、腹痛、腰酸、下坠感、排出妊娠物等,建议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1、停经后阴道流血:孕卵着床后,子宫内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胚胎发育。当自然流产发生时,绒毛与蜕膜分离,血窦开放,就会出现阴道流血症状。开始时可能是少量的褐色分泌物,之后出血量可能会逐渐增多,颜色也可变为鲜红。2、腹痛:流产过程中,子宫会通过收缩来排出胚胎及其他妊娠组织,这种子宫收缩会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为轻微的坠胀感,重者则可能出现剧烈疼痛,疼痛一般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3、腰酸:自然流产时,除了子宫收缩外,盆腔也会处于充血状态,这会对腰部神经产生一定的压迫和刺激,从而导致腰酸症状。同时,女性在流产过程中身体较为虚弱,腰部肌肉负担加重,也会加重腰酸的感觉。4、下坠感:由于子宫收缩以及妊娠物对宫颈的压迫和刺激,女性会感觉下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这种下坠感会随着流产进程的发展而逐渐加重。5、排出妊娠物:当流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胚胎及其他妊娠组织会从子宫内排出。开始时可能是一些小块的组织,随着子宫收缩的加强,完整的孕囊也可能会排出体外。自然流产后建议女性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能尽快恢复。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勤换内裤和卫生用品,防止感染。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什么是自然流产
自然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的情况。其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现象,会对孕妇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了解自然流产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还是已经怀孕的准妈妈来说,都十分重要。自然流产的原因复杂多样。胚胎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约50%-60%的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有关,这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难以维持正常妊娠。同时,母体因素也不容忽视,如孕妇患有全身性疾病,像严重感染、高热疾病、贫血等,会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会影响激素水平,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此外,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病变,会影响子宫内环境,阻碍胚胎生长。外界因素如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像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同样可能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自然流产主要症状是停经后阴道流血和腹痛。早期自然流产时,阴道流血往往出现在腹痛之前,开始时出血量较少,随后可能逐渐增多。腹痛一般为阵发性下腹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随着流产进展,可能会排出妊娠物。晚期自然流产的过程与早产相似,先有阵发性子宫收缩,然后胎盘剥离,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程度相对较重,且阴道流血量较多。一旦怀疑发生自然流产,孕妇应立即就医。对于先兆流产,若胚胎存活,可卧床休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等药物进行保胎治疗。若已发展为难免流产或不全流产,需及时进行清宫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防止出血和感染。流产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