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放疗是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约20%—60%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肛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盆腔放疗提高了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然而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照射,可能会导致盆腹腔器官的损伤,即发生盆腔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直肠损伤、尤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是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经历抗肿瘤治疗后再发的顽疾,甚至是重症,其临床诊治难度极大,对患者躯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有待攻克的难题。

2018年,在我国放射性肠损伤诊治先驱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已故原副院长王磊教授的推动下,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牵头,制定了第一部针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共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从此,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诊治真正有据可循。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王磊教授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2018版《共识》的发布,对国内放射性直肠损伤的临床诊治工作及科学研究开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许多新的研究证据以及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共识》意见的内容及证据级别应有所调整,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诊疗技术与理念应当进行更新,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规范化诊治水平。

今年,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放射性肠损伤诊治专家组对2018版《共识》再次进行更新,制定了《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编写启动会于今年4月10日在北京召开以来,来自全国25家医疗中心的多学科权威专家集思广议,严谨修订,反复多轮研讨进行线上与线下《共识》修订。

在第八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盛会期间,2021版《共识》终于与大家见面了。11月12日下午,《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发布会暨第一届盆腔放射性损伤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会上正式发布2021版《共识》,并成立了首个“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CRIIR)”。

中山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山六院荣誉院长汪建平教授与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编兰平教授分别致辞,表示放射性肠损伤的诊疗和相关研究筚路蓝缕,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有志者协作一致,为放射性肠损伤的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汪建平教授致辞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兰平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十院李宁教授分别线上致辞,表达了对2021版《共识》制定过程中严谨治学态度的肯定,对2021版《共识》正式发布的祝贺以及对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未来开展学术合作的期待。

在全国线上与线下专家的共同瞩目下,由汪建平教授、兰平教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卜建红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池畔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首席专家刘继红教授、放疗科曹新平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疗科白守民主任以及中山六院放射性肠病专科马腾辉主任、放射科孟晓春主任、病理科范新娟副主任上台,与线上的专家组成员,共同点亮“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正式发布”标志,见证了我国放射性直肠损伤诊疗领域的高峰时刻。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发布仪式

2021版《共识》进一步规范了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定义,于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疾病的临床分型,倡导了“盆腔整体性损伤”概念和“多学科诊治”的重要,强调了精准个体化放疗技术对损伤的重要预防作用;治疗上提倡要根据疾病分型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最新研究更新了既往非手术治疗的推荐等级;更为难得的是,在国际上首次以诊疗规范的形式,提出了手术治疗的具体指导原则与操作细节,包括“损伤控制”原则和“扩大切除”原则。其中,由中山六院已故原副院长王磊教授首创的“天河术”正是“扩大切除”原则的体现,被2021版专家共识所引用并推荐。新版《共识》进一步细化疾病分析及治疗策略,提高了临床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再次更新,提倡个体化精准防治

2021版的《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的面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规范化诊治水平。在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与精准个体化治疗年代,盆腔放射性损伤的综合防治水平将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将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改善的最佳平衡点。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 图:中山六院)

2021-11-15 09:37:55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肺心病症状表现
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疾病。其症状主要涵盖呼吸系统症状、心脏相关症状以及全身性症状等方面。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1、呼吸系统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存在长期的基础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咳嗽是早期常见症状,多在晨起或夜间加重,随病情进展,咳嗽频率和程度会增加。咳痰也较为普遍,痰液性状会因病情变化,在稳定期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痰,当合并感染时,痰液变为黄色脓性且量增多。2、心脏相关症状:随着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心脏负荷加重,逐渐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跳异常,可伴有心慌、心前区不适。由于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会出现下肢水肿,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3、全身性症状:由于心肺功能受损,身体长期处于缺氧和代谢紊乱状态,患者会感到乏力,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容易疲劳。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等,这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若出现上述疑似肺心病的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一旦确诊,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会加重病情。要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肺心病会有什么表现
肺心病是由于肺部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全身性症状等。1、呼吸系统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初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静息性呼吸困难。此外,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性或脓性,严重时可出现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与肺动脉高压或胸膜受累有关。2、心血管系统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静息时心悸、气短。严重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循环淤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水肿,初期为踝部水肿,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此外,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颤等。3、全身性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性症状,与慢性缺氧和右心功能不全相关。部分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与慢性消耗和食欲减退相关。此外,患者可出现发绀,多见于口唇、甲床等部位,反映慢性缺氧状态。对于肺心病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肺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预防呼吸道感染,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在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肺心病和肺气肿怎么治
肺心病通常是指肺源性心脏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氧疗、控制心力衰竭等,而肺气肿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手术治疗。如果患有或怀疑患有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应及时就医,进行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项目检查以明确病情。一、肺源性心脏病治疗:1、药物治疗:抗感染药物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至关重要,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药物,用于控制呼吸道感染,减少因感染诱发的心肺功能恶化。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常用沙丁胺醇、氨茶碱等,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减轻呼吸困难症状。2、氧疗:长期家庭氧疗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十分必要,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机体缺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持续吸氧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延缓病情进展。3、控制心力衰竭: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肺源性心脏病,可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呋塞米,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消除水肿;强心药物地高辛,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二、肺气肿的治疗:1、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是肺气肿治疗的常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异丙托溴铵、沙美特罗等药物可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在病情较重或急性加重期联合支气管舒张剂使用,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2、机械通气:对于病情严重、氧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帮助患者呼吸,减轻肺水肿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改善气体交换。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肺气肿患者,肺减容术可切除部分过度膨胀的肺组织,减少肺容积,降低肺内压力,改善呼吸功能。肺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肺气肿的一种治疗选择,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风险高且供体资源有限。日常应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坚持呼吸康复训练,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治疗肺心病有什么方法
肺心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这些治疗方法旨在缓解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肺心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抗感染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等,是控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感染的关键。此外,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水肿症状。正性肌力药如地高辛等,可用于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输出量,但需注意监测药物浓度,防止中毒。对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以改善通气功能。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肺心病的治疗中起着辅助作用。呼吸训练、胸部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减轻呼吸困难;胸部物理治疗则有助于排痰,改善肺部通气;运动疗法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物理治疗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3、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肺心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常见的手术包括肺减容术、肺移植等。这些手术旨在改善肺部功能,减轻心脏负担,从而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出现不适症状加重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