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这种早搏不必吃药,重在调整生活!医生提出5个有效方法

医学指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侯晓峰副主任医师、张洁主治医师

75岁的王女士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因其工作积极努力获得过不少奖项。刚退休的早些年,她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很紧凑,似乎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多年欠下的报社约稿写了,邻居孩子的小学语文辅导课随着孩子考进中学也结束了,自己两个孙辈也帮忙子女拉扯大了,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可是,刚刚歇息了半年的王女士觉得自己好像被社会抛弃了,每天无所事事,有大把的时间闲着,也没累着,可老觉得自己心慌、气短;视物模糊,头晕脑胀;有时夜间入睡困难,有时半夜2点多钟又早醒了,白天看着电视又歪倒在沙发上睡着了;吃东西越来越少,多吃一点就胃疼拉肚子;以前喜欢看书写文章的王女士,如今“提笔忘字”灵感全无,以前每天再忙也坚持散步锻炼的她,如今只想宅在家中,如果出门那就是到各家医院看病——

眼科医生诊断王女士患有“早期白内障”,但还没到需要开刀的时候;

消化内科医生看了王女士的胃镜病理报告说没有问题;

心内科医生测量其血压并听诊心脏后,只是提醒她关注自己的血压,目前是正常的;

神经内科医生说“颈部有一点点小斑块,只要随访就可以”……

丈夫每次都陪着王女士看病,回到家的王女士心里就是不开心,朝丈夫撒气:“说我胃肠没有毛病,那么我为什么吃不下东西?说我心脏没有问题,为什么我心慌呢?不行,我还要到医院找专家看病。”

当王女士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份“24小时心脏监护报告”,情绪有些激动:“主任你看看,我的早搏那么多,他们还说我没有心脏病呢!”

我认真地看了报告,并且了解了王女士的现病史、既往史,耐心地和她解释——

这种早搏不必吃药,重在调整生活!医生提出5个有效方法


什么是“早搏”?早搏是心脏过早搏动的简称,也称为心脏的期前收缩。

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因为心慌到医院就诊而发现了“早搏”的存在。

这部分人出现的早搏是良性的,即功能性的,主要的原因是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疲劳、焦虑、忧郁等心因性缘而诱发了早搏。

一般来说,对于这样的早搏患者,无须用药治疗,只要调整好生活节奏,平定自己的情绪,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酗酒等等,早搏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心慌的症状就能得到很大的改观。

但是,不否认确实约有10%的患者出现的早搏则是由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比如“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还有更为严重的短暂的“室速”或者“室上速”、“心房纤颤”等病因造成患者“频发性早搏”,这就必须给予药物干预,规范地治疗。

根据王女士的病史和所有的检测报告,我认为其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早搏,同时,王女士明显地存在抑郁情绪、焦虑情绪。针对王女士是一位老教师老知识分子的情况,我建议她回家后要注意以下5点:

1. 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要有目标,有事情要完成,并做好“生活日记”,建议其亦可写写回忆录。

2. 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但是不要过度关注,可以记好自己的“健康日记”。

3. 每天坚持散步、做广播操;听舒缓的音乐、听小说广播连播;学朗读、练习“胸腹联合发声”;学习老年瑜伽,储存肌肉。

4. 建议寻找临床营养师的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饮食食谱,并遵照执行,列入“健康日记”记录内容。

5. 半年或一年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问题。

听了我的建议,王女士露出了笑容。陪伴一侧的其丈夫插话:“这下可以放心了吧!”

在我们心内科门诊中,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就诊的患者中部分老人存在着抑郁情绪,对自己的健康问题焦虑不安。所以,我们不仅要关心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真正能够健康地生活。(通讯员 顾海鹰)

2021-09-26 14:06:59浏览2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