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见过3D技术打印出笔、食物、单反相机、公园长椅、戒指,但是你见过3D打印出人体骨骼吗?3D打印机技术现在还能够应用在医学领域。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中心运用定制3D打印技术为一髋关节多次翻修失败患者再翻修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年里5次手术!术后“不上心”酿苦果
60岁的王姨(化名),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1996年,王姨因为左侧股骨头坏死,接受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恢复良好,行走、活动自如,自觉恢复不错,也慢慢回归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一直没有复诊,却不曾想,这样“不上心”的举动为后面的苦果埋下了导火索。
2006年某日,王姨突觉左髋疼痛、活动受限,连忙赶回医院复诊,结果显示:左侧人工髋关节脱位,遂再次入院进行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也就是从这一次,王姨被迫开启了“翻修之路”,此后的2007年、2018年,髋关节一再脱位,迫于无奈进行了共3次手术。
随着翻修次数的增加,术后效果也一次不如一次,虽然勉强能行走,但跛行、活动受限一直伴随着王姨,出于对手术的恐惧,王姨期望只要不再脱位、能将就着行走就心满意足了。
命运就这么捉弄人,在今年7月底的某一天,王姨在洗衣服时突觉左髋剧痛,活动受限,无法行走,有了经验的患者与家属迅速前往医院,并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出所料:左髋关节假体脱位、臼杯松动。
而这时,已经历过4次手术、刚满60岁的王姨来说,无比纠结,“不手术意味着从此无法行走,而多次的手术经历已让王姨对更复杂的翻修手术失去信心”。面对患者的顾虑与极具挑战的手术,接诊医生推荐王姨找何伟教授看诊。

术前X片显示:髋臼假体松动移位,髋关节脱位,髋臼严重骨缺损

术前CT片
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高难度髋关节翻修
何伟教授、关节中心主任张庆文共同详细了解病史、结合临床与影像学检查后,对病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确了既往翻修失败的原因。王姨由于多次翻修,髋臼骨缺损非常严重,采用常规方法已无法重建髋臼。最后经过与关节中心团队商讨,何伟教授决定采用3D打印新技术处理髋臼缺损、多孔钽杯重建髋臼。

术前三维造模设计重建方案
手术方案确定并征得患者与家属同意后,便与人工关节假体制造工程师沟通进行一系列准备:CT双能扫模式扫描获取患者数据、三维造模制定设计方案、打印模型、进行体外模拟手术,通过与关节中心商讨,提出改进方案,最后终于敲定设计方案,打印王姨专属定制假体,8月25日,手术如期开台。

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

定制垫块完美填充骨缺损,并提供了髋臼上方及后方的覆盖

术后X片显示:髋关节获得完美重建
由于术前准备充分,如此复杂的翻修手术不到2小时顺利结束。王姨说这次手术是她历次手术中最舒适的一次。手术的顺利给了王姨极大的信心,对于王姨来讲,接下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尽快下地行走,术后第二天,何伟教授、李飞龙主管医生与护理、康复专家来到王姨床边,为王姨量身定制康复方案,经过几天的康复训练,王姨生活基本自理,可以扶拐恢复行走,相信肌肉力量恢复后,自行行走并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

出院前,患者与医生团队合影
医生提醒
在这里何伟教授提醒大家:
1.3D打印实现个性化打造关节,让患者实实在在受益!
这名患者的髋臼缺损情况极其严重,对任何医生来说都是一项挑战,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等比例打印,真实三维立体再现骨缺损,同时展现与邻近组织复杂解剖关系,术前可让术者了解具体情况模拟手术,减少术中组织及神经血管损伤,打印的假体更加贴合,匹配性及稳定性更好,在最大程度下降低并发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医生可通过模拟操作后可减少术中的操作调整,提高手术的精细化水平,节约手术时间。针对此类患者,3D打印定制假体是很好的选择。
2.术后非万事大吉!定期随访与保养很重要。
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门成熟的技术,在该科已实现常规手术术后当天即可下地,几天出院,达到快速康复,但是,通过王姨的故事,我们也要认识到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人体结构就像车的保养,人工关节有它的使用寿命,通过定期的随访、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或及时指导康复,可使我们的关节用的更好,用的更久,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前10年内建议1-2年复查一次,10年以后建议每年复查。
(通讯员:王剑、叶美琪 图: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