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2021年8月7日-14日,第2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简称“南方会”)在线上召开。本届南方会共设置35个直播间、48场专题学术论坛及25场专题论坛、14个卫星会。各论坛百家争鸣,精彩会议意犹未尽。现选择其中几个论坛,以呈读者。

心血管国际医学论坛:大咖“云上”开讲  传播学界“新声”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在南方会的心血管国际医学论坛上,来自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的Michael Tong, MD做了题为《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的专题发言。发言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诊断、治疗、预后等各方面向参会代表传递了新技术、新思路。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来自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ichael Tong.MD做学术报告

来自布朗大学的刘思敏教授做从用现代流行病学建立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背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现状到系统流行病学研究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控策略等多方面对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进行了介绍,并对中美两国情况进行了对比,列举了PCSK9抑制剂这个诊治防一体化实施框架成功案例。多维度的思考和探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布朗大学刘思敏教授做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杜军保教授做了题目为《儿童晕厥诊治进展》的发言。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被纳入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还作为核心内容被编入欧洲、美国、德国及加拿大相关诊治指南,在一些国家被列为儿科医生应知必会的内容。他提出的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诊断条件,目前已成为国际研究中晕厥患者的入选标准……这一系列成果,带领我国儿童晕厥临床研究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心脏康复论坛: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联盟成立

2021年8月14日,在第2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联盟成立。共有80家单位、360余名医护人员加入联盟,几乎覆盖了整个广东省的公立医院心血管科。胡大一、孟晓萍、耿庆山、陈纪言、谭宁、郭兰、马欢等专家参与线上线下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会议选举产生广东联盟委员296名,常务委员55名,副主任委员12名和主任委员1名。耿庆山教授当选为广东联盟主任委员,马欢博士为联盟秘书。近10000名医护人员线上见证了联盟成立的精彩过程。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孟晓萍教授(右上)线上宣读委员名单

新任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在成立大会上介绍了未来联盟工作规划。目前仅部分成员单位的心血管专科设有心脏康复,未来将力争实现全覆盖。联盟将推动分层次挂牌[示范单位(示范点)、建设单位和创建单位三个层次]。联盟计划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针对是否进行心脏康复开展队列研究、横断面调查,形成学术成果的同时,为心脏康复的益处提供证据,为政府相关医改决策提供依据。他还指出,心脏康复亚专科的建设需要“两步走”,第一步要建立狭义的心脏康复亚专科,将心脏康复的知识技能传播至整个心内科,覆盖心内科患者;第二步则实现心脏外科(尤其是围术期患者)、心脏儿科等患者的全覆盖。建立心脏康复亚专科是当下的重点。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新任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参加联盟成立线下活动

耿庆山教授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脏康复工作的“12345“策略。

“1”即整体整合医疗,促进全民健康;

“2”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为医生提供教育,向患者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资源普惠,线下加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学术会议组织;

“3”是三个结合,即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临床医学与营养学相结合、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

“4” 是“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5”是五张处方,即公共心理处方、公共营养处方、运动处方、睡眠处方、行为处方。其中,行为处方的重点就是促进生活方式改变。

首届腔镜心脏外科国际峰会:腔镜连接大世界

2021年8月14日,首届腔镜心脏外科国际峰会在南方会期间于线上成功举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德国巴特诺伊施塔特心血管中心Patrick Perier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郭惠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迈阿密大学医疗中心Joseph Lamelas教授、意大利米兰圣安布罗心脏病中心心脏外科Mattia Glauber教授、英国布莱克浦维多利亚医院Joseph Zacharias教授、希腊塞萨洛尼基心脏病医疗中心Antonios Pitsis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魏来教授、日本名古屋红十字医院Toshiaki Ito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崔勇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医院纪乃新教授……来自7国、海峡两地的21名心脏微创外科专家就心脏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各抒己见,共同促进微创外科的进步。会议在线超过15000多人次观看。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对SAVR、Mini-SAVR、TAVR究竟孰优孰劣等热点问题,与会者百家争鸣,讨论热烈。Joseph Lamelas教授认为,TAVR技术在普及至低风险患者之前面临瓣膜耐用性、再次手术风险、早晚期生存率等众多挑战。Mattia Glauber教授认为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使患者在围术期死亡率、重症监护时长、住院时长、插管时长等方面获益。姜胜利教授提及,无论是微创腔镜技术还是介入技术,都应以患者的核心利益为基础。魏来教授认为,年龄和经济情况是影响患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何选择归根结底是对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问题,需要临床医生与患者的共同决策。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目前对于“左室流出道梗阻疏通术应用心包补片、成形环的适应症”临床上仍有争议,就该问题郭惠明教授、姜胜利教授等提出了个人见解,最后与众多专家达成共识。在会议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郭惠明教授指出,近年心脏各瓣膜的介入技术发展迅速,与常规手术、腔镜手术共同在成人心脏外科治疗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心脏腔镜技术不可替代,未来将有更大前途。

大血管疾病论坛 追踪学术前沿增强专科国际影响力

南方会大血管疾病论坛一直是该专业顶级年度学术盛会,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范瑞新主任和孙图成主任的主持筹办下,来自美国McGovern Medical School、日本Kobe University Hospital、 上海德达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3家著名医疗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一起展示主动脉相关疾病临床防治方面的新成就,推广外科简化技术,开展地域间协作,关注热点难点话题,引领和推动大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创新,为增强中国血管外科的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在会议上,McGovern的周少凤教授在会议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动脉手术患者,I到V期,是不是分期越差,结局也越差?令人惊奇的是,数据显示IV期患者结局比V期还要差。她还论述了输血对于主动脉手术的影响,非常形象地总结到我们要把每一个病人都当做JW(注:Jahowa Witness,耶和华见证人,拒绝一切形式的输血),尽可能减少输血,保留自体血液。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孙立忠教授作为国内大血管学科的领军人物,介绍了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指出影响手术难度的多个要点和对策,比如近端和远端瘤颈大小,有无支架象鼻,有无内漏等。于存涛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公布了尚未发表的一体化免缝合支架中期随访效果,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远远低于国内外目前报道的A型夹层治疗结果,令同行们感到振奋。王春生教授为大家细致地解读了2021年最新的AATS关于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指南。Yutaka Okita教授展示了精彩的主动脉TEVAR术后发生主动脉-食管瘘的外科处理,从该并发症的诊断到手术细节治疗都有分享,尤其是手术视频,让人大开眼界。其他的学者还介绍了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治策略,传统全弓象鼻手术的改良,大脑和脏器的保护,小切口在大血管领域的应用,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处理等等。国外多位专家认为中国在区域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国的大血管临床诊治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心率失常专业多个论坛百家争鸣各有“干货”

心律失常与心电生理做为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亚专科,在会议上有多个分论坛。多名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就心律失常各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分享经验,对各个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由于房颤的发病率高,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房颤的治疗标准仍未达到统一。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领衔,房颤领域的专家一起从最新房颤指南看导管消融适应症的变迁,并认真解读文献,认为房颤治疗进入节律控制时代。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方咸宏主任则主持带领大家一起讨论房颤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第22届南方会:构建“12345”心脏康复新模式

房性心律失常论坛上,围绕房颤的综合管理,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邓海主任分享了移动设备监测心房颤动的现状及未来。在房颤/房扑的导管消融专题中,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储慧民主任分享了最新的治疗方法---脉冲消融。另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武汉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分别介绍了关于房颤的高密度标测,改良的“2C3L”消融术式,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化学消融等技术难点及热点。对于最难治疗的长程持续性房颤,由来自安贞医院的桑才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过常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郑哲、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郭惠明、薛玉梅等心内心外专家联合讨论,探索治疗新方法。

由于人种原因,中国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对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论坛上不仅有常见起源部位的标测及消融分享,也有少见部位及难治部位的标测及消融策略分享。对于“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杨庆主任分享了心包穿刺技术的经验。在器质性室速综合管理论坛上,各专家就此疾病的综合治疗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室速领域新进展的论坛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廖洪涛主任分享了器质性室速的电生理机制进展;北京朝阳医院的刘兴鹏主任介绍了立体定位治疗室速的新技术。

文/高向民 莫雅贞 张玲玲 周浩锋 马欢 刘方舟 吴进林 谭桐 图/张松山 李敬等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李家红 )

2021-08-24 09:54:53浏览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