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35岁开始肌肉每年减少1%~2%,怎么吃才能增加肌肉质量?

医学指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曹芸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进展性、广泛性的全身骨骼肌质量与功能丧失,合并体能下降、生存质量降低及跌倒与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临床综合征。

有研究显示,骨骼肌量的减少可能从成人期即出现,并持续一生,当肌肉丢失达30%时,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开始于35岁左右,并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50岁后下降速度开始加速,60岁后进展加速,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相比较而言,肌肉功能(力量与输出功率) 下降速度较质量下降速度更显著。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项在上海社区进行的大样本调查显示:上海社区中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总体患病率为14.29%。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病率会日趋上升。

由于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以四肢骨骼肌质量下降和功能丧失为主,故患者可表现为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平衡障碍,极易出现跌倒甚至骨折。

35岁开始肌肉每年减少1%~2%,怎么吃才能增加肌肉质量?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肌肉衰减综合征?

2019年亚洲少肌症工作组将60或65岁作为诊断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年龄界限,结合小腿围男性<34cm、女性<33cm及简易量表问卷(SARC-F)或肌肉衰减综合征相关临床症状是否出现来识别高风险患者。在我国“肌肉衰减综合症中国专家共识”中也明确了需要筛查的目标人群,见下表:

35岁开始肌肉每年减少1%~2%,怎么吃才能增加肌肉质量?

对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从患者肌肉含量、肌肉力量及日常活动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估。

(1)肌肉含量:可通过CT、MRI(核磁共振)、DXA(双能X线)、BIA(生物电阻抗)等获得。目前常用且简易的方法为BIA法,用骨骼肌质量参数(ASM)或相对骨骼肌指数(RSMI)进行评估。当男性肌肉量<7kg/m2,女性<5.7kg/m2为低肌肉量。

(2)肌肉力量:用握力作为评价指标,男性<26kg、女性<18kg可诊断为低肌力。

(3)体能评估:常用步速作为评价指标,日常步行速度≤0.8(米)m/(秒)s或步行6m,<1m/s为低体能。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治疗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及抗阻运动三方面。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应做到——

1.充足蛋白质:蛋白质是合成肌肉的原料,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可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研究推荐我国老年人蛋白质的摄入量应维持在1.0~1.5 g/ kg.d , 并适量增加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优质 蛋白质, 而在蛋白质来源方面, 植物来源的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在保护患者肌肉质量丢失上优于动物蛋白。在供给蛋白质的食物时,切记应均匀分布在三餐,不可一餐素一餐荤,更不能以素食为主。有研究显示,每餐进食25~30g蛋白才能最大限度刺激蛋白质合成,增加并保持肌肉质量。日常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以100g食物计算):鸡蛋12g,牛奶3g,肉类18~20g,米、面粉8~10g,豆腐10g。

2.维生素D: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 400~800IU/d,可有效改善老年人四肢肌力、起立步行速度和肌肉力量,减少跌倒。一项Meta分析显示,维生素D补充量达700~1000 IU/d,可使老年人跌倒风险降低19%。因此建议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补充有活性的维生素D 15~20ug/d(600~800IU),同时适量增加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食物。

3.脂肪:在控制总脂肪前提下,增加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性鱼如三文鱼、银鳕鱼等,适量坚果如核桃等,烹调油可选用亚麻籽油。研究显示,在力量训练中补充鱼油能使老年人肌力和肌肉蛋白的合成能力显著提高,但单纯补充鱼油没有效果

4.抗氧化营养素:适当补充抗氧化营养素,对于增加肌肉质量、改善肌肉力量及功能有益。因此患者可选用深色蔬菜水果,同时注意烹调方式,防止抗氧化营养素过度被氧化。

5.营养补充剂:对于消瘦的患者,在正常饮食的前提下,可增加口服营养补充剂,作为两餐间加餐食用,有利于肌肉含量、力量的改善。

6.乳清蛋白:不仅提供合成机体蛋白质的原料,还可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对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者适量增加10~20g/d,有助于延缓肌肉的丢失,改善临床症状。

35岁开始肌肉每年减少1%~2%,怎么吃才能增加肌肉质量?

系统综述显示,中高强度的抗阻运动3~18月可增加60~95岁老年人肌肉质量和力量,改善身体功能。多项荟萃分析与系统性回顾研究均认为,包括渐进性抗阻训练在内的主动力量训练能显著增加老年健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的肌肉体积、质量、肌力、功率与骨密度,提高患者步行速度、步行距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减少脂肪组织,降低跌倒与原发或伴随疾病发作或加重的风险。

建议患者行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抗阻运动。患者可采用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等,同时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跳操、打拳等,减少静坐/卧时间,建议每周5~7天,每天30分钟。

相信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可以延缓肌肉丢失,增加肌肉力量和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通讯员 顾海鹰)

2021-07-26 14:04:51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如何科学控糖预防糖胖和血糖高
现在的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在饮食上会刻意避开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精致淀粉等。但为什么即便我们对热量精打细算,尝试各种饮食法,腰围却还是越来越粗呢?关键就在于一日三餐中那些看似无害的「糖类」食物,包括米饭、面条、面包等主食,以及搭配的调味酱料与加工食品。比起像甜食、珍珠奶茶这类能明显看出含糖的食物,它们更容易让我们放松警惕,陷入糖胖危机。所谓糖胖,就是摄取了过多的糖类,再加上长期久坐、活动量少,导致体内囤积肝糖和体脂,使我们陷入「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危机。这堪称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风的共同危险因素!【吃起来不甜,不代表没有糖,正视无处不在的"添加糖"】一位男性病人前来就医,结果发现他的糖化血红蛋白竟然失控了。他委屈地说,因为疫情尽量不在外面吃饭,都是自己在家做饭。不过他不擅长厨艺,经常就是烫个西兰花,再淋上市售的酱料,他以为这样已经很节制了,没想到体重和血糖却大幅失控。"那里面有糖啊。"医生提醒道。添加糖是指并非食物天然自带的甜味,而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添加糖无处不在,稍不注意就会像那位病人一样掉进陷阱。最容易踏入的陷阱有以下三种:1.调味酱料:芝麻酱、番茄酱、烤肉酱、酱油等各种酱料。以芝麻酱为例,如果淋两大匙(30ml)用来调味,就相当于加了5-8克的糖。要是炒个番茄炒蛋,加两大匙番茄酱调色,就有约10克的糖,相当于两粒方糖的量。2.加工食品:你爱吃的香肠、火腿、花枝丸、甜不辣等都添加了糖来调味,只是你吃不出来。发表在《英格兰医学期刊(BMJ)》的研究显示,超级加工食品占总摄取热量的58%,其中90%的添加糖来自这类食品。3.低脂食品:也许你会把低脂、零脂的食品和健康联系在一起,但低脂、零脂食品通常会添加更多的糖以及其他添加物。因为去掉脂肪后,口味往往不太好,这时就会添加糖来调味。发表在《营养与糖尿病》期刊(Nutr Diabetes)的研究发现,低脂、零脂食品的含糖量均高于原味食品。以酸奶为例,零脂酸奶的糖含量比原味的还多了64.8%。像这样学会辨别生活中隐藏的添加糖,就能帮助我们控制每天的摄取量,摄入适量的糖。【避开糖胖陷阱,321餐盘减脂、增肌效果最好,还不用挨饿】计算卡路里、每餐都称重,对现代人来说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大众控糖,提倡「321餐盘法」:1.3份非淀粉类蔬菜(占餐盘1/2):例如菠菜、西兰花、番茄、黄瓜、蘑菇等,可以提供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增加饱腹感,建议选择不同颜色的蔬菜搭配。2.2份优质蛋白质(占餐盘1/3):维持肌肉量,促进代谢,增强饱腹感,减少脂肪堆积。可以选择鸡胸肉、鱼类(三文鱼、鳕鱼)、虾、鸡蛋、豆腐、瘦牛肉等食物。3.1份全谷物/低GI碳水(占餐盘1/6):例如糙米、燕麦、红薯、藜麦、全麦面包、荞麦面等,能提供稳定能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减少脂肪储存。这套方法乍一听感觉会饿,但实际操作后,实践的人不仅不会挨饿,还能找回健康。如果长期执行,可每周安排1-2次"灵活餐",避免心理压力。此外,提升肌肉量对减脂也有很大帮助。根据《运动医学》期刊建议,在餐后30-90分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效果最佳,此时血糖处于上升期,运动可显著改善血糖代谢。研究显示,餐后两小时内运动对减脂效果最为明显。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冰片糖与黄糖片的区别
冰片糖与黄糖片在原料与制作工艺、外观形态、风味口感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这些差异使得二者在食品制作和食用场景中各有特点。1、原料与制作工艺:冰片糖主要以白砂糖为原料,经过溶解、熬制、浓缩、冷却成型等工序制成。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少量糖蜜,使糖体带有特殊风味。而黄糖片通常以甘蔗为直接原料,经榨汁、过滤、熬煮、结晶、碾压成片等步骤,保留了较多甘蔗的天然成分,制作工艺相对更接近传统制糖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甘蔗的原汁原味和营养物质 。2、外观形态:冰片糖多为不规则的片状,表面光滑,呈棕红色或暗红色,透明度较高,糖块较大且厚实;糖体有明显的焦糖光泽,因制作时添加糖蜜,偶见糖蜜杂质悬浮其中。黄糖片外观呈扁薄片状,颜色从浅黄色到深褐色不等,色泽较暗,表面粗糙,有明显的甘蔗纤维残留,质地相对较脆,易碎裂 。3、风味口感:冰片糖甜度较高,带有轻微的焦糖香气和糖蜜特殊风味,口感醇厚,甜味浓郁持久。黄糖片甜度适中,具有天然甘蔗的清香气息,风味清新自然,入口后甜味柔和,还略带一丝甘蔗的植物纤维口感,回味中能感受到淡淡的甘蔗香甜 。在选择使用冰片糖或黄糖片时,可根据具体需求而定。若追求浓郁的甜味和焦糖风味,制作需要上色的甜品或菜肴,可选择冰片糖;若偏好天然清新的风味,注重营养成分,制作传统甜汤、滋补食品或需要体现自然甜味的料理时,黄糖片更为合适。糖尿病患者等需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食用前应咨询医生,并严格控制摄入量。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便秘吃柚子行吗
王女士最近被便秘问题困扰。她发现自己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干结,每次排便都十分费力,有时甚至要间隔三四天才有一次排便。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让她十分苦恼。王女士尝试过各种方法,包括增加喝水量,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她听朋友说吃柚子对便秘有帮助,便想知道这是否真的可行。根据相关医学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便秘的发病率相当可观。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4%-6%,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发病率可高达22%。便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如腹胀、腹痛,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长期严重的便秘甚至与一些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因此,寻找有效的缓解便秘方法至关重要,这也是大家关注诸如吃柚子能否缓解便秘这类问题的原因。【便秘吃柚子真的有效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吃柚子对于一些便秘患者确实可能有一定效果。柚子富含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当便秘患者摄入柚子后,这些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的重量和体积,刺激肠道蠕动。肠道蠕动加快后,粪便在肠道内的传输速度也会加快,从而更容易排出体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吃柚子并非对所有便秘患者都能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便秘的原因复杂多样,对于一些由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引起的便秘,吃柚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类便秘是由于肠道结构或功能出现严重异常导致的,单纯依靠饮食调节远远不够,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手术治疗等。对于一些功能性便秘患者,虽然柚子可能有一定帮助,但如果便秘情况较为严重,仅靠吃柚子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缓解效果。功能性便秘可能与肠道动力不足、肠道菌群失调、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来改善便秘。【缓解便秘的其他方法】1、调整饮食结构:除了适当吃柚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外,还应多吃其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以及豆类。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2、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同时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腹部按摩,方法是将双手搓热后放在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1-2次。3、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去厕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避免长时间蹲坐或在排便时玩手机、看书等。4、药物治疗:在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容积性泻药,如小麦纤维素颗粒,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来促进排便;●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可使肠道内水分增加,软化大便,利于排出;●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酚酞片等,能刺激肠道蠕动,但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可增强肠道动力,促进排便;●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缓解便秘;●还有外用的开塞露,主要成份是甘油,通过直接对直肠用药、刺激肠道蠕动,达到通便的效果。5、心理调节: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便秘的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实用建议和注意事项】1、不要过度依赖柚子:虽然柚子对部分便秘患者可能有帮助,但不能将其作为治疗便秘的唯一方法。尤其是对于严重便秘或由疾病引起的便秘,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2、注意食用方法和量:吃柚子时要注意适量,不要一次性食用过多。一般来说,每天吃100-200克柚子较为适宜。同时,柚子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左右食用,避免空腹食用以免刺激胃肠道。3、特殊人群谨慎食用: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虽然柚子含糖量相对较低,但也含有一定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在食用柚子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适合的食用量。此外,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要注意,柚子可能与一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柚子中的成分可能会影响降压药、降脂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的代谢,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食用柚子前应咨询医生。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中风注意别吃什么食物
中风(脑卒中)在过去被认为是中老年人需要担心的疾病,然而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期刊在2020年2月发表的报告,10%至15%的中风患者年龄在18至50岁之间。45岁以下的中风患者原本较为少见,但这一比例已逐年上升到10%。当然,许多年轻的中风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但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影响。不要以为年轻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以下介绍中风的3大饮食危险因素,或许你我都曾在无意识中触碰过这些“雷区”,未来需一起小心预防。【中风的饮食雷区有3种】1.低碳饮食吃错了:年轻男女为追求曼妙身材和明显的肌肉线条,积极健身。很多人为了加速瘦身,采取低碳饮食,即只摄取少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但有些健身者误把“无碳”当作“低碳”,为避免摄入碳水化合物,少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转而摄取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这无形中导致血脂和胆固醇升高,增加了中风的几率。《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也指出,采取低碳饮食更容易患上心房颤动,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不齐。患有心房颤动的人,中风风险比一般人高五倍,还更有可能引发心衰。所以,绝对不能为了瘦身而造成营养摄取不均衡,淀粉还是需要适当摄入的。2.油炸食物吃太多:国内可以说是美食天堂,夜市文化更是闻名遐迩,其中油炸食品占比很大。然而,食用过多油炸食品会导致血脂和胆固醇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中风。美国的研究显示,炸物食用量越多,中风风险越高!一周吃1至3次炸物的人,比一周吃不到1次炸物的人,患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高出7%。如果每天都吃炸物,患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甚至高达14%!盐酥鸡和薯条等食物虽然诱人,但不能因为年轻就不忌口,一定要有所节制。3.饮酒过量:前面聊了美食,现在说说美酒。年轻人和亲友聚餐时,似乎不喝点酒就不尽兴。不过,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一项由中国和英国进行的基因调查指出,即使每天只喝少量酒类饮品,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剑桥大学医学统计学家表示,即使是适度、轻度饮酒也会提高中风几率,且中风风险与饮酒量成正比,所以如果选择喝酒,就应该控制酒量。因为酒精会伤肝,还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而这三者都会增加中风的几率。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烈酒和啤酒,而非葡萄酒,所以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有限。但我们在畅饮时,确实应该有所警觉,无论多么年轻、有活力,饮酒的习惯都可能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