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多学科专家聚焦肿瘤规范化 助力提升整体肿瘤诊疗水平

2021年5月31日,由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主办、和黄医药支持的《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计划之“2021肿瘤领域规范化诊疗培训及院际交流”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正式召开。

会议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姜达教授担任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崔彦芝教授、张雪医师进行学术及病例分享,邯郸市中心医院刘峥教授、涿州市医院张艳华教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霍忠超教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刘勇教授等专家参与,共同就晚期结直肠癌诊疗发展、中国治疗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并就特殊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旨在促进肿瘤学科交流与建设,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多学科专家聚焦肿瘤规范化  助力提升整体肿瘤诊疗水平

肿瘤作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指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人数、癌症死亡人数均位居全球第一, 是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恶性肿瘤列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目前,“健康中国2030”已经进入最后10年的攻坚战,国内肿瘤诊疗也正朝向更加精准、规范化治疗的方向迈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姜达教授指出:“肿瘤规范化诊疗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此次被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21家结直肠肿瘤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未来将通过开展系列学术活动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凝聚肿瘤多学科力量,推动河北地区各个医疗单位的结直肠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不断为肿瘤患者提供更规范化、个体化的医疗服务,让癌症可防可治,让患者不再谈癌色变。”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趋势显著,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由于早期症状隐秘,多数病人在发现大便性状改变、便血、腹痛之后前去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目前,失去手术机会、复发或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一般以放化疗或者靶向治疗为主,以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崔彦芝教授表示,“大多数晚期大肠癌患者在传统一线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身体状况较好,希望能够接受进一步治疗。高度选择性的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VEGFR)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生存机会。其在中位总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患者疾病控制率等几个重要指标上,效果显著,同时安全性良好,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标准地位毋庸置疑。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抗肿瘤药物,使我国医生比国外医生在治疗选择上多了‘武器’,推动了我国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水平,也为全球肿瘤治疗贡献出中国力量。“

据悉,《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计划之“2021 肿瘤领域规范化诊疗培训及院际交流”项目将结合各地肿瘤诊疗水平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展线下院际交流会、在线院际交流会和线下巡讲会等活动,更广泛地覆盖基层临床医生,推动基层肿瘤诊疗规范化,从而全面提升卫生技术人员对肿瘤领域疾病的诊疗能力,实现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帮助更多患者家庭获益,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早日达成。


2021-06-03 18:10:26浏览9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内膜癌B超准确率是多少
宫内膜癌B超准确率受病情阶段及多种因素影响。早期病变局限时准确率约为80%~90%,中晚期病变范围扩大,准确率可能会降至60%~75%。但检查者经验、患者肥胖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结果,且B超无法明确区分内膜增生与癌,存在漏诊可能,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评估。在子宫内膜癌早期,如果患者处于较好的身体状态,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的情况,此时准确率较高,可能达到80%~90%。这是因为早期病变相对局限,B超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的异常变化。然而,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此时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腹部包块、消瘦等,同时病变范围扩大,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会导致B超检查的准确率有所下降,可能只有60%~75%。但除了病情严重程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B超检查的准确率。例如,检查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患者的肥胖程度等。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解读B超图像,而患者的肥胖可能导致超声波衰减,影响图像质量。此外,B超检查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不能明确区分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对于一些早期病变或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可能会出现漏诊。对于怀疑患有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评估。除了B超检查外,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分段刮宫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内膜癌有哪些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包括阴道排液、腹痛、腹部包块、全身症状等。对于子宫内膜癌,建议女性要重视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是有家族病史、长期服用雌激素等高危因素的人群。1、阴道排液:部分患者会有阴道排液的表现。在疾病早期,可能只是排出少量的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带有少量血丝的液体。随着病情发展,如果肿瘤发生感染、坏死,阴道会排出大量脓性或脓血性液体,并且伴有恶臭味。2、腹痛: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腹痛症状可能不明显。当癌肿侵犯到子宫肌层、浆膜层或者周围组织时,患者会出现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如果癌组织堵塞宫颈口,导致宫腔内的血液或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引起宫腔积血或积脓,就会出现较为剧烈的下腹部胀痛或痉挛性疼痛。3、腹部包块:当子宫内膜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子宫可能会因其生长而增大,患者有时可以在下腹部触摸到包块。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包块可能会更加明显,包块质地较硬,活动度一般较差。4、全身症状:到了子宫内膜癌晚期,由于肿瘤的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物质,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表现,还可能伴有发热症状。如果癌细胞发生转移,转移到不同的部位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转移到肺部会出现咳嗽、咯血,转移到骨骼会出现骨痛等。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内膜癌形成几年绝经正常
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与绝经时间之间通常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一般无法确定子宫内膜癌形成后几年绝经是正常的。然而,从医学角度来看,大多数女性在45至55岁之间绝经,这是正常的绝经年龄范围。绝经时间通常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多种影响因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而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会显著下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绝经时间的早晚并非子宫内膜癌的直接诱因,而是与女性的整体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子宫内膜癌与绝经时间相联系,更不能据此判断绝经时间的正常性。除了绝经年龄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会影响女性的绝经时间。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状态可能会增加女性晚绝经的风险。此外,长期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有家族遗传史等因素也可能对绝经时间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女性的内分泌系统,从而间接作用于绝经过程。针对子宫内膜癌和绝经时间的问题,建议女性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如晚绝经、肥胖、糖尿病等情况,更应加强监测和筛查。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和身体健康。对于已经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随访。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内膜癌做什么检查能查出来几级
子宫内膜癌可以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检查方法进行综合性诊断。如果怀疑为子宫内膜癌,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治疗。1、妇科检查:妇科检查是初步筛查的重要环节,包括视诊和触诊。医生通过观察外阴、阴道和子宫颈的形态、色泽,以及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触诊则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了解子宫、附件等盆腔器官的质地、大小、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这些检查虽不能直接确诊子宫内膜癌,但可为后续检查提供线索。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评估子宫内膜癌的范围和分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可观察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浸润情况等,是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盆腔MRI是首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肌层结构,明确病变大小、位置及侵犯深度,还可观察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CT扫描则对中晚期病变的诊断价值较大,可评估病变侵犯子宫外的情况。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子宫内膜活检可通过吸取活检、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明确病变性质。病理报告会详细描述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等特征,从而进行分级。子宫内膜癌的分级通常分为三级,G1为高分化,恶性程度低;G2为中分化;G3为低分化,恶性程度高。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例如,对于术后疼痛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等药物缓解症状。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