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流感高发季来啦!防治流感,专家教你辨证选用中成药

彭康 治未病中心,脑病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级甲等

  近半年,美国遭受流感肆虐,波及范围覆盖48个州,最新数据显示,自2019年下半年最新一波流感爆发以来,已有2600万人感染,至少1.4万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春季也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有专家指出,如果流感病毒与“新冠肺炎”交织在一起,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都会带来麻烦。所以,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流感的发生发展,也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在目前形势下,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传播中医“简验易廉”的方法和技术,以预防为主,让普通大众更准确地运用好中医药,在“未病”或“小病”时就能自己早干预,对控制“流感”的发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和精髓,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对“流感”选用中成药治疗,也同样需要辨证论治。辨证需要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分析判断,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当然,我们也能通过临床症状来做一些初步判断,对辨证选用中成药有一定帮助,尽可能更准确地选方用药可以提高中药疗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教授就防治“流感”常用中成药辨证选方做一些科普,希望对大家有益。

  作者简介: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

  流行性感冒属于中医的“温病”、“外感热病”、“时行感冒”、“伤寒”、“瘟疫”等的范畴,其临床表现因地域、气候、季节、体质、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致临床证型变化多端。中医看来,“流感”作为外感热病,其发病无外乎邪、正两方面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根本,邪气是外因。体弱、老人、儿童正气偏弱,是易感人群;也有邪气暴戾,致病性强,触之即感,正气乃伤。总之,正邪相争得结果决定了是否发病和疾病的进程转归。

  中成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经典方剂和临床经验用方为依据,以中药材为原料,依法经制剂加工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成品。具有质量稳定,不用煎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方便保存等优点。常用的剂型有:蜜丸、水丸、冲剂、糖浆、浸膏、酊剂、药酒、片剂、胶囊(软胶囊)、口服液、针剂等。

流感高发季来啦!防治流感,专家教你辨证选用中成药

  流行性感冒轻症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

  一、风寒型

  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咯白色痰,无汗,头身疼痛,乏力、口不渴,甚者恶寒发热。(舌苔白,脉浮紧。)

  以流清涕、痰白色、无汗、口不渴为主要辨证要点。

  治法:辛温解表。

  选方用药:

  ⑴荆防败毒丸。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柴胡、独活、羌活、桔梗、前胡、薄荷、枳壳、党参甘草等。用法用量:一日9g,一日2次,口服。头身痛较甚者选。

  ⑵ 麻桂感冒丸。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薄荷、防风、枳壳、陈皮、前胡、桔梗、苦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去核)、蜂蜜(炼) 。用法用量:一次1丸,一日3次,口服。咳嗽较重者选。

  ⑶感冒软胶囊。药物组成:羌活、麻黄、桂枝、荆芥穗、防风、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当归、黄芩、桔梗。用法用量:一次2~4粒,一日2次,口服。

  ⑷桂枝合剂。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用法用量:一次10~15毫升,一日3次,口服。微汗出,恶风者选用。

  ⑸正柴胡饮颗粒。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用法用量:一次3克,一日3次,水冲服。发热者可选。

  ⑹感冒清热颗粒。药物组成: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用法用量:一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咳嗽咽干者选用。

  二、风热型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或汗出不畅,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粘稠,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以发热,鼻塞流浊涕,痰黄粘稠,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为主要辨证要点。

  治法:辛凉解表。

  选方用药:

  ⑴银翘解毒丸(胶囊、口服液、片)。药物组成:金银花、 连翘、桔梗、薄荷、淡豆鼓、淡竹叶、牛蒡子(炒)、荆芥、芦根、甘草。用法用量:一次1丸,一日2~3次,以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胶囊,一次4粒,一日2~3次,口服;口服液,一次10毫升,一日3次,用时摇匀,口服;片剂,一次4片,一日2~3次,口服。。发热、口干、咽喉痛较甚者选用。

  ⑵连花清瘟胶囊。药物组成: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用法用量: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发热或高热,肌肉酸痛,咽干咽痛较甚者选用。

  ⑶清开灵胶囊(口服液)。药物组成: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用法用量:胶囊,一次2~4粒,一日3次,口服;口服液,一次20~30毫升,一日2次,口服。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者选用。

  ⑷ 维C银翘片。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薄荷油、芦根、淡竹叶、甘草、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用法用量:一次2片,一日3次,口服。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者选用。

  ⑸ 羚翘解毒口服液。药物组成:羚羊角、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用法用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用时摇匀。高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者选用。

  ⑹ 芎菊上清丸。药物组成:川芎、菊花、黄芩、栀子、蔓荆子、黄连、薄荷、连翘、荆芥穗、羌活、藁本、桔梗、防风、甘草、白芷。用法用量:每次6g,日2次,口服。头痛、咽喉痛显著者选用。

  ⑺牛黄清感胶囊。药物组成:黄芩、金银花、连翘、人工牛黄、珍珠母。用法用量:一次2~4粒,一日3次,口服。发热,咽痛显著者选用。

  三、外寒内热型

  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口渴,小便深黄色,大便干。(舌苔黄白相兼,脉浮紧。)

  以恶寒怕冷,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口渴,大便干为辨证要点。

  治法:解表清里。

  选方用药:

  防风通圣丸。药物组成: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黄芩、连翘、甘草、白芍、白术(炒)。用法用量:一次1袋(6克),一日2次,口服。

  四、寒湿型

  症状:恶寒发热,身体困重疼痛,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舌苔微腻,脉濡缓。)

  治法:散寒除湿。

  选方用药:

  藿香正气丸(胶囊、口服液)。药物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用法用量:丸剂,一次8丸,一日3次,口服;胶囊,一次4粒,一日2次,口服;口服液,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口服。(通讯员:彭逢美)

  上述分型是针对流行性感冒轻症,可根据上述辨证要点选方服用。如果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应去医院就诊,不得贻误病情。

2020-02-29 10:14:26浏览7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吃什么食物有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选择有助于减轻炎症、增强骨骼和肌肉健康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肌肉和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腰椎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建议多食用瘦肉、鱼、蛋、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鸡蛋、鸭蛋、牛奶、酸奶等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还能为肌肉修复和生长提供原料。2、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钙和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椎间盘的稳定性和强度。建议多食用牛奶、奶酪、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及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辅助减缓腰椎退变。3、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炎症,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适合增强腰椎间盘人群食用。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兰花、桃子、柠檬、柚子、草莓、西红柿等。4、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加重腰椎负担。建议多食用粗粮、糙米、天然麦、黑木耳等。这些食物可以保持肠道内有较多纤维素,有助于肠道蠕动。建议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上述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和油炸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腰椎负担,影响病情恢复。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腰部保暖等,以进一步维护腰椎健康。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什么原因导致的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由非疾病因素如不良姿势、外伤等,以及疾病因素如腰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等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姿势:长期保持不良的坐姿,如弯腰驼背、在椅子上半躺半坐,或者长期站姿不正确,如身体重心偏移、弯腰搬重物等,会使腰椎承受的压力分布不均且增大,椎间盘受到过度的挤压和扭曲,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2、外伤:腰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撞击,如车祸、高处坠落、剧烈运动中的扭伤等,可能直接损伤椎间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即使是一些看似轻微的外伤,若反复积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椎间盘,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腰椎管狭窄:腰椎管因各种原因出现狭窄,会使椎管内的空间变小,对椎间盘产生压迫,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以缓解疼痛;若症状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如如椎板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2、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及骶髂关节,可导致脊柱关节僵硬、融合,影响腰椎的正常活动和力学结构。炎症还可能累及椎间盘,使其更容易受损突出。治疗主要是遵医嘱使用药物控制炎症,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等。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和护理,建议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腰部;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小飞燕、五点支撑等运动;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避免腰部过度负重和外伤;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体检和腰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是什么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腰部疼痛、下肢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等方面。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腰椎CT或磁共振成像等,以便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腰部疼痛:这是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为隐痛、钝痛或酸痛,多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正中或两侧,有时可向臀部放射。在晨起时可能会感觉腰部僵硬、疼痛,稍微活动后症状会有所减轻,但活动过多后疼痛又会加剧。2、下肢感觉异常:早期可能会出现下肢的轻微麻木、发凉或蚁行感等异常感觉,一般多发生在小腿外侧、后侧或足部。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到神经,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但程度相对较轻,且可能是间歇性出现,在行走一段时间或改变体位后可能会有所缓解。3、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会使腰椎的活动度受到一定影响。在早期,可能表现为弯腰、伸腰、旋转腰部时会有轻微的不适感或疼痛,活动范围较正常略有减小。比如在弯腰捡东西时,会感觉腰部不像以前那么灵活,有紧绷感。对于有上述早期症状的女性,建议及时关注自身腰部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或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腰部肌肉。选择合适的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诱发因素既包括非疾病因素,也涉及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主要包括长期劳损、受寒受潮等;疾病因素则涉及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先天性腰骶椎异常及腰椎管狭窄等。一、非疾病因素:1、长期劳损: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久坐久站、驾驶等工作,会使腰椎间盘反复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纤维环逐渐退化、变薄,最终可能破裂,髓核突出。2、受寒受潮:寒冷或潮湿环境可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导致椎间盘压力增加,加速椎间盘退变,甚至诱发纤维环破裂。二、疾病因素:1、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减弱,纤维环变脆易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因。2、先天性腰骶椎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关节突不对称等,会使腰椎承受异常压力,增加椎间盘的损害风险。3、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会导致椎管内空间变小,当腰椎间盘突出时,更容易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症状。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从多方面入手。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期劳损和不良姿势,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受潮。对于存在先天性腰骶椎异常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