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刘兴鹏:守正出奇,四年找到了“终极目标”

  4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医生集团这个自下而上生长的医疗界新生事物,已不再是什么新名词,也结束了野蛮生长,开始进入大浪淘沙阶段。

  很幸运,哈特瑞姆作为医生集团大军中的一员,四年后趟出了一条带着哈特瑞姆烙印的特色发展之路,不仅经济上实现了自我造血,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忆往昔:守着医生的本分不丢

  讲到命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现有自己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做事,好像坏不到哪儿去,相反,无论自己多努力,都好像离理想的样子有点差距。

  2014年11月,国家卫计委(现为“卫健委”)出台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成为释放医生群体活力的最要信号。

刘兴鹏:守正出奇,四年找到了“终极目标”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刘兴鹏

  当年冬天,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餐厅里,我与施海峰、田颖、谭琛、刘书旺、吴永全、周菁几个圈内好友碰面,一起商讨成立医生集团的事情。虽然大家都不懂,但一致觉得是可以尝试的新鲜事。

  现在想起来,我们当时商讨的模式有点像“走穴升级版”,即从医生“单打独斗”走穴手术到以团队形式帮扶某一家医院,实现其心律失常专业的学科提升,还可以同时做科研和培训,这样一来,各方合作会更持久,相互也更有成就感。

  从2014年底到2015年5月,我们七个人前前后后聚了五六次,大家七嘴八舌给集团起名字,一起讨论集团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谈到了未来的终极目标,大家一致希望十年后能有家自己的心脏医院。

  2015年5月8日,我们在河北燕达医院以开展国内首例心脏内外科一站式房颤杂交手术为契机,正式对外宣布哈特瑞姆医生集团成立,因为七人都是心律失常专业,学名叫心电生理,所以“电生理七君子”由此得名。

  从此以后,哈特瑞姆这艘小船正式起航。

  合作之初,我们在燕达医院、健宫医院等落地机构都没有病人,确实很难,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真有些不适应,但我们心里很笃定,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一直在那儿,而且只会越来越需要,只要脚踏实地,耐心地再等一等,得到信任,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与此同时,科普、培训等花费时间精力、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事情,集团从一开始就坚持做。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医生群体的本分。

  2015年下半年组建了运营团队、2016年初有了全职的专家后,我们多少有了些经济压力,除了要发工资,更重要的关切是,不能耽误了他们的前程。这些人,要么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要么是放弃了现有生活,完全进入另一个未知轨道的同道好友,谁都不能辜负。

  一切都来的刚刚好,2016年5月,集团天使轮融资到位,这让哈特瑞姆首先在财务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使得我们可以更专心地做想做的事情。

  回头看,创业早期没有大的财务压力,也没有特别宏大的目标,反而能让我们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一件件,按照事情本源去做,没有变形。

  甚至前三年,外人眼里的哈特瑞姆太低调了,在医生集团圈内的发声很少。其实,我们一刻都没有停,在不断锻造、加固大船,为了让它能行驶地更远、更久。

  话如今:四点认知升级

  医生集团概念火热时,我们没有高估自己,有人唱衰医生集团时,我们也没有妄自菲薄。我心里非常清楚两点:首先,对于一个医疗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讲,兴也好,衰也罢,其实都是须臾之间的事情,随时要有准备。其次,用发自内心深处真正的善意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同时要有长期砥砺的打算。

  如今,哈特瑞姆拥有160多人的医生+运营团队,合作覆盖华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的18家医院,举办学术、培训、义诊活动累计300余场,随访管理心脏病患者1.5万余人,宣传覆盖基层医生及民众10万余人…….

  要说哈特瑞姆四年一路走来有什么发展心得,总结来说:守正出奇。既始终围绕服务心脏病患者这个主线,又在这个大前提下,用创新的方式积极做了很多尝试。所有这些尝试又都是心脏病患者需要、而现有医疗体制内还无法实现的。

  医生集团必须顺势而为,才可能会有前途

  没有国家多点执业的政策,就没有医生集团。解放医生生产力后,医生集团也要“反哺”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一心想着钻空子赚大钱的医生集团,肯定首先会被淘汰,而以实实在在看病为主的医生集团才会长期存在下去。

  在看病这条绝对主线上,哈特瑞姆将一直坚持下基层路线,我们几乎所有的合作医院都在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搞医生集团以前,我们的专家们在自己工作的大城市三甲医院,把有挑战的心脏病治好以后很有成就感,而搞医生集团之后,这些专家们在合作医院不仅同样完成了高难度手术,而且还让患者及家属省去了舟车劳顿,这更有成就感。

  现在,“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写入了“国字号”的文件,有些地方政府已出台医生集团相关法规,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也鼓励着我们更加努力。

  优秀医生群体潜力巨大,但远未释放

  改革开放40多年,很多群体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但医生这个群体的潜力却一直未能充分发挥。

  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业态,医生集团必须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潜力巨大”这个词,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看到的。

  燕达哈特瑞姆心脏中心谭琛主任是河北燕达医院心内二科的创科主任,从一个空荡荡的病区、一群新医护人员面孔开始,把科室打造成了京东地区小有影响力的心脏专科;长城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胡福莉从家门口的三甲医院全职离开,加入民营二甲石家庄长城医院,把希浦氏起搏这种前沿技术做成了全省领先,且复杂病例的比例全国少见;慈林哈特瑞姆心脏中心李莉主任,这位圈内有名望的知名专家落户慈林医院后,已让坐落在慈溪市(县级市)观海卫镇上的这家“镇医院”开展了多台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明基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张麟,骨折一个多月后就拄拐每周坚持往返北京-苏州主持科室工作……

  在我眼中,他们或是专业优秀、人品靠谱的中青年大夫,或是经验丰富、严谨治学的前辈,但还是远远想不到,面对之前不曾遇到的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他们所释放出的能力是如此之巨大,令所有身边的人刮目相看。

  医生集团也需要“统一战线”

  优秀医生固然是医生集团的最核心力量。但医生集团如果想成功,必须得依靠联盟的力量。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患者安全。在我看来,它既是心脏病诊疗的“地板”,也是“天花板”。说它是“地板”,因为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说它是“天花板”,是因为哪怕一个小并发症也嫌多。

  在临床工作里,如果要真正做到心脏手术最大限度的安全,专家的过硬技术固然非常关键,但我们认为,围术期医疗安全流程(SOP)至少同等重要,而如果切实贯彻这个SOP,那就需要整个医生、护士和医疗运营管理团队等多个群体加入其中。

  践行心脏病终生照护,将是终极目标

  心脏病需要终身管理,这个看似浅显易懂的道理,却是我行医25年来一个巨大的认知升级,而这也将成为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未来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医生和患者,绝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辈子的关系。我能有这个认识,主要基于三个维度:

  这是对心脏病诊疗规律的基本尊重。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而且非常复杂,里面电路(心律失常类疾病相关)、水路(冠心病疾病相关)、结构(瓣膜病相关)等用久了都可能会出毛病,而且这次修好了,不代表以后就不出毛病。

  我接诊过一位老人,1965年做了第一次心脏手术,53年间先后经历5次心脏手术,分别是房颤消融、房扑消融、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瓣膜成形、起搏器植入。这期间多家医院无数次曲折的就医经历,让她回首时频频心酸流泪。

  我问她,假如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心内外科整合型的心脏团队,终生照护她的心脏,她是否会选择?老人立刻握紧我的双手不停点头……

  这是遏制过度医疗的一项重要举措。

  过度医疗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我认为,遏制过度医疗,靠口诛笔伐和道德谴责并非上策,而应该分析其原因,最好依靠制度和文化。在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里,诊疗过程的碎片化是其中之一。简单说,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举例来说,一名患者因为房颤合并冠心病住院,如果是碰到管心脏“电路”的心律失常专业医生,医生考虑的可能主要是解决房颤问题,比如是否做射频消融;而如果碰到的是管心脏“水路”的冠心病专业医生接诊,医生考虑的则是解决冠心病问题,比如是否放支架。不仅不同亚专业之间的医生沟通不够,而且大家几乎想的都是如何在患者的“这一次”住院期间做点什么…

  但如果换位思维,假如这位患者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会否在他的“这一次”住院期间就一定要“用尽所有本领”?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每一位心脏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升级为一个整合式团队的长期工作并进行相应考核的话,将首先从制度层面减少过度医疗事件的发生…

  这是改善全民心血管健康的一个尝试。

  我们国家14亿人口里,患有心血管类疾病的患病人数接近3个亿,这是天文数字,必须也只能通过预防为主的措施来改善全民的心血管健康。问题是怎么办?突破口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心血管疾病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大鱼大肉、高盐饮食、抽烟……大家都知道这些生活方式不好,但就是改起来不容易。

  不过,我们也发现,这里面也有不同。

  我曾经有位发小,非常爱吃咸,早餐自己能吃小半碗咸菜。我曾多次劝他低盐饮食,但他都是嘴上同意,实际还照吃,因为他没觉得任何不舒服。直到有一天,他不幸因血压高导致脑出血,经过积极抢救从鬼门关转了一遭。等他完全康复后,我问他现在还爱吃咸菜吗?他爱人接话说:“现在早餐一口咸菜都不吃了!而且全家因为他而逐步改为清淡低盐饮食后,不仅他的血压好控制了,就连我的血压也正常了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我们改变一个健康人的生活方式比较难的话,相对而言,改变一位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就容易些,而如果我们通过改善每一位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善其全家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不就意味着效果会增加几倍吗?

  也就是说,一位患者位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下游,通过改变一个人,进而改变一家人,实际上就等于做了预防上游的工作。如果真的能把这件事踏踏实实做好了,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质变。

  发自内心的善意、永不止步的创新、心无旁骛的专注、日复一日的坚持,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已经是一艘小舰艇,承载着更多人的希望,也背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未来已来,筑梦远航……。

(本文作者: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刘兴鹏)

2019-05-06 15:23:11浏览11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盛斌武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体检血脂异常能自行恢复吗
体检发现血脂异常是否能自行恢复,取决于异常的严重程度。轻度血脂异常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能恢复正常,而严重的血脂异常仅靠自身调节难以改善,常需医疗干预。发现异常后患者应及时评估,制定针对性改善计划。对于轻度血脂异常,通过自身调节存在恢复的可能。这类人群往往只是血脂指标轻微超出正常范围,且没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菠菜、芒果、玉米等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比例,从而降低血脂来源。同时,加强运动锻炼,每周进行多次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能促进身体代谢,消耗多余脂肪。此外,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也有助于改善身体代谢功能,使血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然而,严重的血脂异常很难自行恢复。当血脂指标显著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幅超标,或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时,意味着身体的脂质代谢已经出现严重紊乱。此时,仅靠生活方式的调整远远不够,因为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已无法应对如此严重的代谢异常。而且,严重的血脂异常往往与遗传因素或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这些潜在因素会持续影响血脂代谢。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进行治疗,在必要时,甚至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血浆置换术,才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血脂,观察指标变化。若血脂异常严重,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采取其他医疗手段。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辅助,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内膜炎出血的特点,血脂稠能吃鸡蛋吗
子宫内膜炎出血的特点包括出血不规则、出血量不定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有关;另外血脂稠通常能适量吃鸡蛋。子宫内膜炎出血是子宫内膜炎的一种常见症状,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出血时间没有固定规律,可能在月经期间、月经之间或月经后出现,且出血量通常较少,可能表现为点滴出血或血性分泌物。这种出血现象是由于子宫内膜炎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所引起的。此外,子宫内膜炎出血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下腹疼痛、腰酸、腰痛、白带异常等,这些症状的出现进一步表明了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对于子宫内膜炎的治疗,通常需遵医嘱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以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鸡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然而,鸡蛋中的蛋黄部分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对于血脂稠的患者来说,过量摄入胆固醇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血脂稠的患者在食用鸡蛋时需要适量,并注意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另外鸡蛋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益的。因此,血脂稠的患者在食用鸡蛋时应保持适量,并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和血脂水平来做出合理的饮食选择。针对子宫内膜炎出血和血脂稠的问题,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饮食调整。对于子宫内膜炎出血,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加重。对于血脂稠的问题,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摄入过多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同时,定期复查血脂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血脂异常能恢复正常吗
血脂异常在多数情况下是能够恢复正常的,但这需要综合生活调理和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血脂异常的改善至关重要。许多血脂异常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如长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当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果,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等的摄入时,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成分的水平会逐渐受到调控。同时,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率,促进脂肪分解和消耗,降低血脂。另外,戒烟限酒也能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血脂代谢。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综合调整,大部分因生活习惯导致的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指标能够逐渐恢复正常。在部分情况下,药物治疗对于血脂异常恢复正常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一些血脂异常较为严重,仅靠生活方式改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患者,或者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开具降脂药物。例如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抑制胆固醇合成。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对于血脂异常患者,应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血脂异常的类型和程度。在生活中,严格遵循健康饮食原则,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范围。另外,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女性血脂高的早期症状对慢性肺阻塞的影响
女性血脂高的早期症状有头晕、视力模糊、皮肤黄色瘤等,长期血脂偏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包括加重炎症反应、影响肺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等。若怀疑这两种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检测,或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等。一、早期症状:1、头晕:血脂升高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头晕症状。这种头晕通常在早晨起床后较为明显,活动后可能会有所缓解,随着血脂持续升高,症状可能会频繁发作且程度加重。2、视力模糊:血脂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代谢,进而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短暂性失明。3、皮肤黄色瘤:部分血脂高的女性,在眼睑、肘部、膝盖等部位可能会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丘疹,质地柔软,这是由于血脂过高,脂质在皮肤内沉积形成的皮肤黄色瘤。二、影响:1、加重炎症反应:血脂中的某些成分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原本就存在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炎症加重会导致气道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壁增厚、通气功能障碍更加严重。2、影响肺血管功能:血脂高会促使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改变,使肺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这会增加肺循环阻力,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加剧。3、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就较高,血脂高会进一步雪上加霜。血脂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降低血脂。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脂和肺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