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医生集团这个自下而上生长的医疗界新生事物,已不再是什么新名词,也结束了野蛮生长,开始进入大浪淘沙阶段。
很幸运,哈特瑞姆作为医生集团大军中的一员,四年后趟出了一条带着哈特瑞姆烙印的特色发展之路,不仅经济上实现了自我造血,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忆往昔:守着医生的本分不丢
讲到命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现有自己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做事,好像坏不到哪儿去,相反,无论自己多努力,都好像离理想的样子有点差距。
2014年11月,国家卫计委(现为“卫健委”)出台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成为释放医生群体活力的最要信号。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刘兴鹏
当年冬天,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餐厅里,我与施海峰、田颖、谭琛、刘书旺、吴永全、周菁几个圈内好友碰面,一起商讨成立医生集团的事情。虽然大家都不懂,但一致觉得是可以尝试的新鲜事。
现在想起来,我们当时商讨的模式有点像“走穴升级版”,即从医生“单打独斗”走穴手术到以团队形式帮扶某一家医院,实现其心律失常专业的学科提升,还可以同时做科研和培训,这样一来,各方合作会更持久,相互也更有成就感。
从2014年底到2015年5月,我们七个人前前后后聚了五六次,大家七嘴八舌给集团起名字,一起讨论集团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谈到了未来的终极目标,大家一致希望十年后能有家自己的心脏医院。
2015年5月8日,我们在河北燕达医院以开展国内首例心脏内外科一站式房颤杂交手术为契机,正式对外宣布哈特瑞姆医生集团成立,因为七人都是心律失常专业,学名叫心电生理,所以“电生理七君子”由此得名。
从此以后,哈特瑞姆这艘小船正式起航。
合作之初,我们在燕达医院、健宫医院等落地机构都没有病人,确实很难,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真有些不适应,但我们心里很笃定,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一直在那儿,而且只会越来越需要,只要脚踏实地,耐心地再等一等,得到信任,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与此同时,科普、培训等花费时间精力、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事情,集团从一开始就坚持做。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医生群体的本分。
2015年下半年组建了运营团队、2016年初有了全职的专家后,我们多少有了些经济压力,除了要发工资,更重要的关切是,不能耽误了他们的前程。这些人,要么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要么是放弃了现有生活,完全进入另一个未知轨道的同道好友,谁都不能辜负。
一切都来的刚刚好,2016年5月,集团天使轮融资到位,这让哈特瑞姆首先在财务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使得我们可以更专心地做想做的事情。
回头看,创业早期没有大的财务压力,也没有特别宏大的目标,反而能让我们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一件件,按照事情本源去做,没有变形。
甚至前三年,外人眼里的哈特瑞姆太低调了,在医生集团圈内的发声很少。其实,我们一刻都没有停,在不断锻造、加固大船,为了让它能行驶地更远、更久。
话如今:四点认知升级
医生集团概念火热时,我们没有高估自己,有人唱衰医生集团时,我们也没有妄自菲薄。我心里非常清楚两点:首先,对于一个医疗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讲,兴也好,衰也罢,其实都是须臾之间的事情,随时要有准备。其次,用发自内心深处真正的善意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同时要有长期砥砺的打算。
如今,哈特瑞姆拥有160多人的医生+运营团队,合作覆盖华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的18家医院,举办学术、培训、义诊活动累计300余场,随访管理心脏病患者1.5万余人,宣传覆盖基层医生及民众10万余人…….
要说哈特瑞姆四年一路走来有什么发展心得,总结来说:守正出奇。既始终围绕服务心脏病患者这个主线,又在这个大前提下,用创新的方式积极做了很多尝试。所有这些尝试又都是心脏病患者需要、而现有医疗体制内还无法实现的。
医生集团必须顺势而为,才可能会有前途
没有国家多点执业的政策,就没有医生集团。解放医生生产力后,医生集团也要“反哺”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一心想着钻空子赚大钱的医生集团,肯定首先会被淘汰,而以实实在在看病为主的医生集团才会长期存在下去。
在看病这条绝对主线上,哈特瑞姆将一直坚持下基层路线,我们几乎所有的合作医院都在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搞医生集团以前,我们的专家们在自己工作的大城市三甲医院,把有挑战的心脏病治好以后很有成就感,而搞医生集团之后,这些专家们在合作医院不仅同样完成了高难度手术,而且还让患者及家属省去了舟车劳顿,这更有成就感。
现在,“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写入了“国字号”的文件,有些地方政府已出台医生集团相关法规,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也鼓励着我们更加努力。
优秀医生群体潜力巨大,但远未释放
改革开放40多年,很多群体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但医生这个群体的潜力却一直未能充分发挥。
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业态,医生集团必须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潜力巨大”这个词,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看到的。
燕达哈特瑞姆心脏中心谭琛主任是河北燕达医院心内二科的创科主任,从一个空荡荡的病区、一群新医护人员面孔开始,把科室打造成了京东地区小有影响力的心脏专科;长城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胡福莉从家门口的三甲医院全职离开,加入民营二甲石家庄长城医院,把希浦氏起搏这种前沿技术做成了全省领先,且复杂病例的比例全国少见;慈林哈特瑞姆心脏中心李莉主任,这位圈内有名望的知名专家落户慈林医院后,已让坐落在慈溪市(县级市)观海卫镇上的这家“镇医院”开展了多台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明基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张麟,骨折一个多月后就拄拐每周坚持往返北京-苏州主持科室工作……
在我眼中,他们或是专业优秀、人品靠谱的中青年大夫,或是经验丰富、严谨治学的前辈,但还是远远想不到,面对之前不曾遇到的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他们所释放出的能力是如此之巨大,令所有身边的人刮目相看。
医生集团也需要“统一战线”
优秀医生固然是医生集团的最核心力量。但医生集团如果想成功,必须得依靠联盟的力量。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患者安全。在我看来,它既是心脏病诊疗的“地板”,也是“天花板”。说它是“地板”,因为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说它是“天花板”,是因为哪怕一个小并发症也嫌多。
在临床工作里,如果要真正做到心脏手术最大限度的安全,专家的过硬技术固然非常关键,但我们认为,围术期医疗安全流程(SOP)至少同等重要,而如果切实贯彻这个SOP,那就需要整个医生、护士和医疗运营管理团队等多个群体加入其中。
践行心脏病终生照护,将是终极目标
心脏病需要终身管理,这个看似浅显易懂的道理,却是我行医25年来一个巨大的认知升级,而这也将成为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未来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医生和患者,绝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辈子的关系。我能有这个认识,主要基于三个维度:
这是对心脏病诊疗规律的基本尊重。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而且非常复杂,里面电路(心律失常类疾病相关)、水路(冠心病疾病相关)、结构(瓣膜病相关)等用久了都可能会出毛病,而且这次修好了,不代表以后就不出毛病。
我接诊过一位老人,1965年做了第一次心脏手术,53年间先后经历5次心脏手术,分别是房颤消融、房扑消融、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瓣膜成形、起搏器植入。这期间多家医院无数次曲折的就医经历,让她回首时频频心酸流泪。
我问她,假如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心内外科整合型的心脏团队,终生照护她的心脏,她是否会选择?老人立刻握紧我的双手不停点头……
这是遏制过度医疗的一项重要举措。
过度医疗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我认为,遏制过度医疗,靠口诛笔伐和道德谴责并非上策,而应该分析其原因,最好依靠制度和文化。在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里,诊疗过程的碎片化是其中之一。简单说,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举例来说,一名患者因为房颤合并冠心病住院,如果是碰到管心脏“电路”的心律失常专业医生,医生考虑的可能主要是解决房颤问题,比如是否做射频消融;而如果碰到的是管心脏“水路”的冠心病专业医生接诊,医生考虑的则是解决冠心病问题,比如是否放支架。不仅不同亚专业之间的医生沟通不够,而且大家几乎想的都是如何在患者的“这一次”住院期间做点什么…
但如果换位思维,假如这位患者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会否在他的“这一次”住院期间就一定要“用尽所有本领”?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每一位心脏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升级为一个整合式团队的长期工作并进行相应考核的话,将首先从制度层面减少过度医疗事件的发生…
这是改善全民心血管健康的一个尝试。
我们国家14亿人口里,患有心血管类疾病的患病人数接近3个亿,这是天文数字,必须也只能通过预防为主的措施来改善全民的心血管健康。问题是怎么办?突破口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心血管疾病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大鱼大肉、高盐饮食、抽烟……大家都知道这些生活方式不好,但就是改起来不容易。
不过,我们也发现,这里面也有不同。
我曾经有位发小,非常爱吃咸,早餐自己能吃小半碗咸菜。我曾多次劝他低盐饮食,但他都是嘴上同意,实际还照吃,因为他没觉得任何不舒服。直到有一天,他不幸因血压高导致脑出血,经过积极抢救从鬼门关转了一遭。等他完全康复后,我问他现在还爱吃咸菜吗?他爱人接话说:“现在早餐一口咸菜都不吃了!而且全家因为他而逐步改为清淡低盐饮食后,不仅他的血压好控制了,就连我的血压也正常了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我们改变一个健康人的生活方式比较难的话,相对而言,改变一位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就容易些,而如果我们通过改善每一位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善其全家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不就意味着效果会增加几倍吗?
也就是说,一位患者位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下游,通过改变一个人,进而改变一家人,实际上就等于做了预防上游的工作。如果真的能把这件事踏踏实实做好了,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质变。
发自内心的善意、永不止步的创新、心无旁骛的专注、日复一日的坚持,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已经是一艘小舰艇,承载着更多人的希望,也背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未来已来,筑梦远航……。
(本文作者: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刘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