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正确认识饮食宜忌?

曹建春 周围血管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三级甲等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关注饮食健康,《千金要方》载:“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经过文物和文字记载考证,八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营养知识,对饮食宜忌提出了理论总结,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首先要限制进食过多肥甘厚味之品。“肥甘厚味”又称“膏粱厚味”,一般指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这类食物的脂肪和糖类含量高,易于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营养过剩,易于诱发糖尿病足、外科疮疡的发生。控制热量和高脂饮食摄入,保持“三分饥和寒”,让身体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实际上是维护了卫气的“警觉”状态,维护卫气和营气的平衡,推陈出新,维持适度的新陈代谢,燃烧多余的脂肪,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精气神。

  其次,禁食生冷不洁食品。之所以忌生冷,是为了保护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纳由口摄人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等物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脏腑和筋脉肉皮骨,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脾胃保持正常的功能,依赖于恒定的体温,骤食生冷之品,会影响胃液输布,妨碍胃肠蠕动,影响胃的腐熟功能。急则出现胃脘疼痛、嗳腐吞酸等食滞胃脘之候,慢则出现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进而损伤人体元气。同时也强调病从口入,避免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和有毒物品摄入。

  第三,减少辛辣炙煿食物。饮食五味,淡味是五味之母,酸苦甘辛咸虽然增加了食物的风味,但不能以滋味代替营养。辛则升散,辣则动血,辛辣之品易于迫血妄行,导致口干咽痛、出血性疾病、睡眠障碍、汗孔开张易受外邪。炙煿之品是指煎、炒、炸、烤制的食品,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甚至热灼成毒,多食易伤胃阴,耗伤胃气,脾土郁滞日久反过来影响了肝木的疏泄功能,形成反侮肝木的状况,引起整个消化功能的异常。

  第四,要制约肉食中的腥、臊、膻等异味,腥味食品主要是水产品,水产品营养丰富,热量较低,是很好的食物。但水产品性多偏寒凉,致敏物质较多。饮食宜搭配米面蔬菜进食,加工成熟食才易消化。对于其腥味,可以用生姜、紫苏、桂皮等调味品以制约。肉食动物的肉多有臊味,古人解决的办法是久炖、久蒸,好在当代肉食动物食品很少,在此不再赘述。草食动物的肉膻味较重,人们已经找到用辛温中药来清除或矫味。常用的有大茴、小茴、草寇、砂仁、荜拨、孜然、香叶等。经过烹饪,去除了异味,调节了食物的偏性,也让肉食易于消化吸收。

  最后,忌烟限酒。烟草之毒为热毒,嗜烟者易于耗损气阴。肺为娇脏,通过气道与口鼻想通,烟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为病。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尘,不耐邪气之侵。烟毒袭肺易于发生咳嗽、气喘、咯血、肺癌等病症。而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所以烟毒不但会危害肺脏,更会对全身血脉产生严重伤害。我在血管外科工作十多年,每每遇到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问起病因,十有八九有长期吸烟史。我在给出了一个不太规范的病名:抽烟病,建议血管病患者逐步戒烟。饮酒过量,湿热为患,损害肝脏,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饮酒要适度,不可过量。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至今思之,仍为至理名言。(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曹建春)

2018-09-19 20:35:07浏览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巧克力囊肿会引起小腹胀痛吗
巧克力囊肿可能会引起小腹胀痛。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典型症状包括盆腔疼痛,这种疼痛多为下腹部坠胀感或隐痛。在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囊肿增大或出现并发症时,小腹胀痛等症状会逐渐显现。巧克力囊肿引起的腹痛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常见于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第1天最为剧烈,可持续整个经期。此外,当囊肿破裂时,囊内液体流入腹腔,会刺激腹膜,引起急性腹痛,患者可表现为突发的下腹部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撕裂样或绞痛。这种情况下,腹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坠胀等其他症状。除了急性腹痛,慢性盆腔痛也是巧克力囊肿的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慢性盆腔疼痛,表现为下腹部坠胀、隐痛,常在月经期间、性交后或劳累后加重。这种慢性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需引起重视。对于巧克力囊肿引起的腹痛,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囊肿大小、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生育需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囊肿破裂的风险。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排卵期小腹胀痛是什么原因
排卵期小腹胀痛可能是由激素水平变化、卵泡破裂等非疾病因素;以及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因素引起的。一、非疾病因素:1、激素水平变化:排卵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子宫收缩或肠道蠕动增加,从而引发小腹胀痛。这种疼痛通常为轻微的不适,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通过休息、热敷等方式缓解。2、卵泡破裂:排卵时,卵泡破裂释放卵子,伴随少量卵泡液和血液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疼痛。这种疼痛多为短暂的、单侧的,通常会在数小时至一天内自行缓解。二、疾病因素:1、盆腔炎:这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妇科炎症,可能导致盆腔组织充血、肿胀,引起小腹胀痛。患者可能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等。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的其他部位,导致腹痛。疼痛可能在排卵期加重,且可能伴有月经异常、性交疼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以缓解疼痛。排卵期小腹胀痛多为生理现象,但如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警惕病理性因素的存在,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日常生活中,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腹部保暖等,也有助于减轻不适。
罗洪波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53岁女性尿频尿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3岁女性尿频尿急可能与饮水过多有关,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引起的,比如膀胱炎、尿道炎、膀胱过度活动症等。若女性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尿痛、血尿、发热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通过尿常规、尿培养、血糖检测、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肾脏生成的尿液增多,会导致尿频尿急。调整饮水习惯,合理控制每日饮水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缓解症状。正常情况下,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较为适宜,且应分多次饮用。二、疾病因素:1、膀胱炎:细菌感染膀胱引发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尿频尿急。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以杀灭细菌,消除炎症。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排尿,冲刷尿道,促进病情恢复。2、尿道炎:尿道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出现炎症,表现为尿频尿急。治疗同样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保持尿道口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不洁性行为,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尿道炎。3、膀胱过度活动症:该症的患者膀胱逼尿肌不稳定,频繁收缩,引起尿频尿急。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酒石酸托特罗定、琥珀酸索利那新等,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缓解症状。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膀胱训练,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也有助于改善病情。女性应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穿过紧的裤子,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泌尿系统的刺激。定期体检,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妇科炎症引起的尿频尿急怎么办
当妇科炎症引起尿频尿急时,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监测炎症恢复情况及尿频尿急症状改善情况。1、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至关重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注意从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和尿道,防止加重感染。清洗时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以免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保持外阴干燥,不给细菌滋生创造有利环境。2、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妇科炎症,需选用相应药物治疗。若是细菌性阴道炎引起的尿频尿急,可使用甲硝唑。甲硝唑对厌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引起细菌性阴道炎的病原体,从根源上减轻炎症对尿道的刺激。对于霉菌性阴道炎,克霉唑栓是常用药物,能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真菌的效果,改善霉菌性阴道炎症状,缓解因炎症蔓延导致的尿道不适。在使用药物时,务必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以确保治疗效果。3、物理治疗:如热敷下腹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下腹部,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减轻盆腔充血,缓解因炎症刺激引起的尿频尿急。此外,对于一些慢性妇科炎症,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红外线的热效应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促进炎症消散,帮助缓解泌尿系统症状。但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参数。若因妇科炎症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尿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炎症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还是中医治疗,都要严格遵循医嘱。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尿痛、血尿等新症状,应立即复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彻底治愈疾病,避免病情迁延不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