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女人真的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据临床案例显示,不少女性自从怀孕生育后,对性爱就变得逐渐冷淡,甚至厌恶,成了丈夫口中的“冷美人”。性学专家称,其实不管是“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还是性冷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正是中年妇女的典型写照。

看看专家如何看女人“如狼似虎”的现象

科学家研究:30岁后的女性更有“贪欲”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证明,30岁后的女性,的确更有“贪欲”。研究人员访谈了827位女性,结果显示,过了生育高峰年龄但还未绝经的女性,即27—45岁者,性生活最活跃。这一年龄段的人性欲和性感受会达到巅峰,性幻想更激烈、频繁。“中年女性在性方面可谓是美国最勤勤恳恳的‘劳模’。”

两性专家:30岁前很多女人都是“性盲”

对此,台湾知名两性作家廣宏一分析,首先,性爱是熟能生巧的技能。30岁前,多数女性是“性盲”,储备的知识和技巧都不够,因此不懂享受。30岁后,她们摆脱了青涩,对性更坦然,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其次,此时的女性多数完成了建立家庭、抚育子女和发展事业的责任,对生活有了更高期许,也有了足够的精力。最后,还有相关研究认为,雄性激素是决定女性性欲的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也会提高,因此性欲也就更强。

医学教授:“如狼似虎”是对女人性能力夸张之说

不过,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晓辉教授指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是对女性性能力的夸张之说。性本身无对错之分、无年龄限制,只要是合法合理的性,就应尽情享受。廣宏一则表示:“性事具有‘比较级’,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最好。对女性来说,有一次完美体验就会渴望更多”。

专家说:男女性欲存在“剪刀差”

有一些女性的性欲在30-40岁更强些。这是因为女性的性激素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也是性欲的高峰。男子则不同,性激素水平最高年龄是在20岁左右,性欲也是此时最强。

此外,女性在30岁以前的性心理比较保守,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性需求。到了30岁之后,尤其是生过孩子的女性,这一切心理上的矜持逐渐消失,她们一反以前在性生活中的“被动状态”,开始大胆表达自己的性需求。使得一些男性感到茫然,其实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所以,“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另外,有些女性在生育之后,其阴道将有一定程度的松弛,所以,在性爱时往往不易得到性满足。

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去“做”

三四十岁的职业女性普遍承受着众多的压力,影响了她们享受高质量的性爱。对于一个有事业追求的女性来说更是如此。已经在办公室的流水线上高速运转了八九个小时的你,如果再带着这种被压抑的、讲效率的惯性回家,很难想像性爱质量会得到保证。

性心理专家认为:对于忙碌的夫妻来说,一再推迟交媾,久而久之就真的会对性爱失去兴趣。就像那句西谚所说的:爱能生爱。同样的道理,性也能生性。

科学研究发现:性交时人脑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提高人的性欲,因此,提高性欲指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去“做”。

给你老公支点儿招

1、不要拒绝对方的要求,否则可能有两种结果:其一,与妻子的生理需要不一致,造成身心痛苦;其二,伤害了她的积极性,会压抑了她的性欲。长此下去,她还可能出现各种性功能障碍。

2、多学习,多积累。夫妻性生活的和谐是需要学习和经验的,然后才能达到高度默契、和谐。性爱的本质是双方身心高度地亲昵和交流,不仅仅是指性交,还有很多其他非性交的方式。

3、男方招架不了老婆,也有自身性功能开始衰退的因素。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要对付的,在家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老婆,在外有职场的血雨腥风,大大分去他的兴趣与精力,在性方面已经趋于理性,身体上也不允许像年轻时代那样纵情,这时候即使妻子是正常的性欲,男人可能也会觉得难以招架。所以,没必要内疚,充分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6-07-21 10:23:27浏览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归脾丸治心动过缓吗
归脾丸对某些类型的心动过缓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不能单纯依靠其来治愈心动过缓。对于心动过缓患者,建议要明确病因,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首先,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乏力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脏鼓动无力,从而引起心动过缓。而归脾丸通过补充气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的气血供应,增强心脏的功能,使心率有所提升。其次,心动过缓的病因较为复杂。西医认为,可能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原因引起。对于因气血不足引起的心动过缓,归脾丸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如果是由其他器质性病变,如严重的窦房结病变、房室传导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心动过缓,归脾丸的作用就较为有限,可能需要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法,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等。如果心动过缓较为严重,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者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及时采取有效的西医治疗措施,不要盲目依赖中药治疗。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检查,观察心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进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大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脾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而非独立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肿瘤性疾病等;治疗则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必要时的脾切除手术。一、病因:1、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脾大,如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脾脏充血和肿大。2、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中粒细胞系过度增殖,导致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大量异常细胞在脾脏内积聚,引起脾脏肿大。3、肝硬化: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发生改变,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进而出现脾大。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脾脏内淋巴组织增生和充血,从而出现脾大。5、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可导致脾大,如脾脏淋巴瘤。淋巴瘤细胞在脾脏内浸润和增殖,导致脾脏体积增大。二、治疗:1、病因治疗:对于疟疾引起的脾大,需使用抗疟药物进行治疗,如氯喹等,以清除疟原虫,缓解脾大症状。2、对症治疗:对于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细胞减少,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等,以减轻脾脏的免疫功能,改善血细胞减少的症状。3、脾切除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脾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例如,某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脾大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脾脏。建议患者首先明确病因,根据具体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定期随访和监测脾脏大小及功能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也至关重要。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能治好吗
对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早期发现且肿瘤局限、对治疗敏感的患者,存在治愈可能,而晚期出现广泛扩散、多器官受累或对常规治疗耐药的患者通常难以治愈。当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处于早期阶段,肿瘤局限在脾脏内,尚未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治愈可能性较高。此时通过手术切除脾脏,结合术后系统的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若患者的病理类型为惰性淋巴瘤,如边缘区淋巴瘤,这类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对治疗的反应较好,经规范治疗后病情可得到长期控制,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临床治愈。此外,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高强度的综合治疗方案,也可为提高治愈率创造有利条件。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发展至晚期,治愈难度会显著增加。晚期肿瘤常突破脾脏包膜,侵犯邻近器官如肝脏、胰腺,或通过淋巴、血液循环转移至全身淋巴结、骨髓等部位,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此时,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且术后复发风险极高。部分患者的肿瘤细胞对常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产生耐药性,会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若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或身体机能较差,无法耐受足量、足疗程的治疗,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病情难以控制,极大降低治愈的可能性。 确诊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后,需尽快完善全身检查明确分期与病理类型。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如脾切除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晚期患者以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为主。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可能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以及自闭症、多动症、铅中毒等疾病因素引起。一、非疾病因素:小孩子可能因为饥饿、口渴、疲劳、困倦等生理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而发脾气。例如,孩子饿了却没有及时吃到食物,就可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或者孩子想要某个玩具、想做某件事情但被家长拒绝,也会引发情绪爆发。此外,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当其遇到复杂的情绪或问题时,可能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只能通过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宣泄情绪。二、疾病因素:1、自闭症:自闭症儿童通常存在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问题,可能难以理解和处理周围的信息,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也非常敏感,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为脾气暴躁、频繁发脾气。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干预、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2、多动症:多动症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而且情绪波动较大。治疗通常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如哌甲酯等)结合心理行为治疗,如行为矫正、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行为和情绪。3、铅中毒:铅中毒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症状,脾气暴躁也是常见表现之一。一旦确诊铅中毒,需要根据中毒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遵医嘱使用驱铅药物(如依地酸钙钠等)。如果孩子脾气暴躁的情况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是否存在疾病因素。如果是疾病原因,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果是非疾病因素,家长则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