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说动手术,内科医生说先化疗,放疗医生说放疗很重要……术业有专攻,面对不同科室医生的治疗方案,肿瘤患者也不知该听谁家之言。
6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正式启动胃肿瘤多学科(MDT)联合门诊,通过现代“圆桌”会诊,为就诊患者打造精准个体化治疗服务,让患者的抗癌之路更有方向性。
全世界胃癌新发病例 四成在中国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42%,但我国早期胃癌患者检出率只有5%-10%左右,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一部分患者甚至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中山六院大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林锋表示,由于胃癌的高发病率,胃肿瘤多学科(MDT)联合门诊面向的患者群主要还是胃癌。
胃癌能否治愈,与早期发现率和规范治疗直接相关。“几乎没有两个病情完全相同的胃癌病人,”林锋指出,每位患者都需要制定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经验的积累,每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能不一致或存在争议。
外科教研室主任、胃肠、腹壁和疝外科主任陈双教授指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肿瘤分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早、中、晚期,很多肿瘤都有国际分期,如1、2、3、4期,而有些分期甚至可以再细分成a、b、c等亚期,而且,还可根据患者基因表达情况分成不同基因型。
分得这么精细,主要是为了指导临床医生给予不同的治疗,初步预测治疗的效果。但没做手术前,谁来决定患者的分期?
现代医学还没有发展到凭借一种检查就能自动地、客观地、精确地对每个患者进行术前分期,还需要医生的主观评估,而且术前分期涉及CT、磁共振、B超、胃肠镜、病理等多个科室。
因此,需要MDT提供一个平台,让各个科室的医生坐下来一起商量,决定分期,达成共识,并且总结经验,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中山六院副院长、胃肿瘤MDT联合门诊首席专家彭俊生介绍,目前中山六院电子病历及信息化医学发展为MDT广泛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各亚专科医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电脑可了解患者病史、影像结果、内镜图像、病理报告及实验室结果等,经过讨论,外科、影像科、内镜科及病理科医生就患者的最终诊断达成一致。
胃肿瘤并不仅仅是胃癌
“谈起胃恶性肿瘤,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胃癌,”彭俊生指出,其实胃部还有其他“低调”的,如胃间质瘤、原发性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等,虽然不称为“癌”,但也属于恶性肿瘤,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曾有患者因反复黑便,前往该院就诊,经过系统的诊查,发现胃部巨大肿物,全家人都紧张不安,担心是胃癌。当病理活检结果宣判不是胃癌,而是间质瘤时,全家人如释重负,可医生却说“这是恶性肿瘤”,所有人一下子就蒙了。
彭俊生表示,对于这些不是癌症的胃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多学科的介入可以使得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加科学和规范。
何为“多学科介入”?比如通过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CT、MRI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多能明确诊断及临床分期;根据肿瘤特性,选择性的通过综合手术、放化疗、内镜下治疗等多种手段。
据了解,通过这样的介入,胃肿瘤预后可以大为改善,已有许多患者经过个体化、规范治疗达到长期无瘤生存。即使部分因肿瘤恶性程度高、发现较晚、对治疗不敏感等而复发者,仍可通过姑息治疗改善预后,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彭俊生建议,刚诊断为胃肿瘤的患者,都应该接受多学科门诊的诊治,制定好肿瘤的“作战方针”,抗肿瘤之路才更有方向性。
【中山六院胃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门诊团队】
以胃肠外科、放射科、内镜科、肿瘤内科、放疗科、营养科、肝胆外科、胸外科、介入科、病理科、超声科、康复科、护理等各学科临床一线专家为核心组建而成。
目前主要通过医生推荐,也可由疑难患者自荐等方式,通过电话预约(13535129442),患者需要提供与病情相关的各类病历、检验和检查报告(如CT、胃镜、病理等),经专科医生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审核后,预约安排进行病例讨论。
【这些患者更适合联合门诊】
1. 初诊胃癌患者;
2. 初诊胃间质瘤、原发性胃淋巴瘤等其他胃肿瘤患者;
3. 胃癌、胃间质瘤等治疗后复发转移患者。(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