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0 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 亿。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其中18~24岁组最低,为9.7%,75 岁以上人群最高,达72.8%。换句话说,即使是18到24岁的“小孩儿”,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高血压,挺吓人的吧。而其实更可怕的是,很多的高血压,从小baby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那么高血压是怎么回事?青少年甚至儿童的高血压是怎么回事呢?

  高血压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对于成年人高血压来说,原发性占绝大多数。所谓原发性,即非常复杂的多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所致。对于这一类高血压来说,并不存在很多大师、神医所谓的“治本”、“去根”,最关键的,是要通过维持用药而很好地控制血压数值,而达到预防、减缓靶器官损伤的目的。什么是靶器官?高血压喜欢拿人的器官玩打靶,什么心、脑、肾、眼等等,什么都打,逢打还必准,准了还特狠!这家伙干不掉,只能用药物压住它,让它没气搞破坏,这样人体的脏器也就得到了保护。

  继发性高血压就完全不同了,这时高血压仅是另外疾病的表现,若将原发病治愈或控制,高血压就有很大机会可以自然消失。可以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发病很多很多,包括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等内分泌疾病,肾脏实质的疾病,肾动脉的疾病,主动脉的疾病,血液系统的疾病,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异质性的病因。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药物会升高血压,而引发药物继发的高血压,应最早给予排除。

  小baby一直到儿童的高血压发生特别早,防治也应跟上脚步,也得“特别早”!在这个年龄人群中,继发性多见,而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升高很明显,甚至可以以高血压的症状为首发表现,部分患儿同时具有相应原发疾病的表现,但均无特异性。如小婴儿可以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喂养困难、多汗、易惊、生长发育迟缓等,岁数大一些了可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惊厥等高血压危象的表现!对于他们来说,最常见的原发病往往是慢性肾脏病及先天性肾血管发育异常,其次有主动脉缩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及药物因素等。一旦有迹象,马上就诊确定;一旦确定,马上开始治疗!

  而青少年多发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发展缓慢,血压呈轻、中度升高,通常为亚临床表现,往往通过体检方能发现,容易漏诊。这部分高血压主要是由于精神压力大、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现在的小孩,爱吃油炸食品、爱喝含糖饮料,而且吃喝都量大的吓人,肥胖的小孩越来越多见,这正是为青少年时发生高血压埋下了种子。同时,工作压力从青少年时就大得吓人,也对于高血压的发生是重要的诱因。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有纯合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Ⅰ型糖尿病家族史,有慢性肾脏病、川崎病、先天性心脏病史,有心脏移植及肿瘤病史,这部分人群易发生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增加,需要早期、密切监测血脂和血压。

  关于预防与治疗,总则是一句话: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合理锻炼,减轻精神压力,合理用药。而继发性高血压,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性高血压,一旦确诊,要以生活方式改变、药物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疗,二者均不可偏废。

  如果有人告诉你:“高血压吃我的药,可以治疗病根,不再用药,彻底治好!”现在你已经懂得,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外,绝大多数的原发性高血压是需要终生维持用药的,而副作用在合理的药物选择下是可以控制到最小,远远小于临床获益。所以,这货肯定是个骗子!

2016-03-31 09:37:42浏览3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支气管炎哮喘能活多少年龄
支气管炎哮喘分为不同类型,其对患者寿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若病情控制良好,多数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但病情严重且控制不佳时,寿命可能显著缩短,缩短时间从数年至数十年不等。日常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减少尘螨滋生。对于轻度过敏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这类患者是在接触特定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后发作。若能明确过敏原并有效规避,同时规范使用药物治疗,其哮喘发作次数会显著减少,肺功能基本可维持正常状态。这类患者的预期寿命与健康人群相近,在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通常不会因哮喘问题而明显缩短寿命。而重度非过敏性支气管炎哮喘,常由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诱发,且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由于频繁发作,患者的气道会逐渐出现不可逆的重塑,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易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即便积极治疗,肺功能也难以恢复如初,反复的急性加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持续损害。此类患者的寿命受影响较大,可能会缩短数年至数十年,具体时长取决于病情进展速度、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外出时根据天气及环境状况佩戴口罩,避免吸入有害颗粒和过敏原。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肺功能等指标,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闭经年龄正常多少岁开始
女性闭经的正常年龄通常在45岁至55岁之间。闭经,即女性月经停止,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标志着女性生育能力的结束。女性在45岁左右开始,卵巢功能会逐渐减弱,雌激素水平也会逐渐下降。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通常伴随着月经周期的不规律,直至最终月经停止,即闭经。而55岁左右则是闭经年龄的上限,超过这个年龄仍未闭经的女性相对较少。当然,这一时间区间并非绝对,因为闭经年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闭经年龄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等。遗传因素在闭经年龄中起着重要作用,母亲或姐妹的闭经年龄往往会对个体的闭经年龄产生影响。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会影响闭经年龄,营养不良或过度肥胖都可能导致闭经年龄提前或推迟。此外,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以及环境因素如环境污染、化学物质接触等,也可能对闭经年龄产生一定影响。女性可以采取以下建议来保持身体健康: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平衡。其次,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影响闭经的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此外,女性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女性可以更好地应对闭经这一自然现象,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稳定。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四价的HPV适合哪个年龄段
四价HPV疫苗适合的年龄段是20至45岁大量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表明,20至45岁这一年龄段接种四价 HPV 疫苗,能在预防相关疾病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四价HPV疫苗之所以设定在这个年龄段接种,主要基于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疫苗的效果、安全性以及目标人群的感染风险等因素。临床试验表明,在这个年龄段内接种疫苗,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有效预防HPV6、11、16和18型病毒感染。其中,HPV16和18型是高危型病毒,与70%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相关,而HPV6和11型则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因此,接种四价HPV疫苗对于预防这些由HPV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选择在这个年龄段接种还考虑到了感染风险的因素。20至45岁的女性处于性活跃期,感染HPV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从而保护女性的生殖健康。同时,疫苗在这个年龄段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于考虑接种四价HPV疫苗的人群,在决定接种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预防接种机构人员,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接种,如有发热、急性疾病、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情况,应推迟或避免接种。其次,尽量在推荐年龄范围内尽早接种,以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再者,即使接种了四价HPV疫苗,也不能完全替代宫颈癌筛查等预防措施,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 HPV 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宫颈病变。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多个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对于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疾病也非常重要。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二价HPV疫苗适合的年龄和价格是多少
二价HPV疫苗适合9-45岁的女性接种,价格通常在每剂300元至600元之间,全程接种需要3剂,总费用约为1800元至2400元。其价格主要受疫苗类型、地区差异、接种机构等因素影响。一、疫苗类型:国产二价HPV疫苗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国内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成本相对较低,价格也较为亲民,每剂价格通常在300元-400元。进口二价HPV疫苗由于涉及到进口关税、运输成本以及在国外的研发和生产成本等因素,价格相对较高,每剂价格一般在500元-600元。二、地区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一线城市,物价水平较高,疫苗的采购、运输和储存成本也相对较高,加上市场需求较大,价格可能会处于较高水平。而在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物价较低,疫苗价格可能会相对便宜一些。三、接种机构: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由于有较为规范的采购渠道和定价机制,价格相对稳定和透明,通常在每剂500元至600元之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会承担一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疫苗采购上可能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价格可能会相对较低,一般在每剂350元至500元之间。二价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建议9-45岁的女性尽早接种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确保疫苗来源可靠。接种前需告知医生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过敏史,以避免不良反应。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不适,如注射部位疼痛、发热等,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