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疫苗还打不打?答案很简单

毫无悬念,《疫苗之殇》将是今天最火的一篇文章。它成功的吸引了火力,把民众对于疫苗安全的恐慌放大到了整个疫苗行业,也引起了整个疫苗企业、科普作家、医学专家、医学媒体人的一直口诛笔伐,口水与笔仗齐飞,作为一个围观群众,你是不是已经被朋友圈纷繁复杂的文章淹没?

其实,只要你了解以下这7个关键信息,就完全不会被铺天盖地的疫苗说法迷惑——

1.“疫苗之殇”与“山东疫苗案”无关!

对于有娃的家长来说,是不是很难接受?但这是真的。

简单来说,“疫苗之殇”是2013年由财新记者拍摄的一组新闻图片,反应疫苗不良反应问题的。无论何种疫苗,均有一定概率的免疫失败或造成副作用,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这个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属于疫苗注射中无法避免的极小概率事件。

此次“山东疫苗案”则是指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流通渠道没有严格执行冷链标准,导致疫苗可能“失活”,存在过期、变质的风险,纯属人为,与“疫苗之殇”中的不良反应有本质区别。

2.已经打过的疫苗有问题吗?

答案非常简单:除非能明确自己打的是问题疫苗,否则,没有必要补打!

为保障疫苗安全及有效性,世界各国规定,疫苗的运输和储藏温度在2~8℃,也就是需要全程冷链,如果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疫苗“失活”,即疫苗失去免疫效果,但失去效果不等于就是“杀人疫苗”!

疫苗无效,也就是说孩子接种了相当于没接,遇到病毒感染时就没有相应抵抗力,有可能(并不是一定)导致感染发病死亡。不要被新闻媒体《疫苗未经冷链运输专家:这是在杀人》之类耸人听闻的标题吓到,问题追责很重要,但也无需不必要的恐慌。

如果真的非常担心已经接种的疫苗安全问题,近期恰好又给孩子接种过,可以拨打12320咨询!

事实上,疫苗如果会有不良反应,通常24~48小时便会发生,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限,基本不会再有后续问题。

3.疫苗不能打了?

根据现有的报道,被查扣的疫苗为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包括儿童用脑膜炎、水痘、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和成人用流感、狂犬病、甲肝等疫苗共计25种。也就是说,这批疫苗是二类疫苗,不是孩子必须打的一类疫苗!这点非常关键,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家孩子不打自费的二类疫苗,就肯定不会碰上这批未冷藏的疫苗!所以,爸妈们先不要恐慌,孩子该打的一类疫苗还请照样打,一类强制疫苗相对仍然非常安全。

其次,不打疫苗风险更大。5年间,“山东疫苗案”问题疫苗数量近200万支,但同期国内二类疫苗总量在10亿支以上,问题疫苗只占极少数量。

更重要的是,疫苗作为预防疾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关口,绝对不可放松,仅仅因为一次疫苗案件就抵制疫苗,不仅自身未来可能感染疾病,更有可能成为流行疾病传播源,危害群体健康。

4.为什么孩子必须要打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重组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的生物制品。

虽然疫苗事件给疫苗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疫苗的发现,绝对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开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不断与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斗争史。而曾经造成人类巨大伤亡的疾病,几乎都是传染性疾病,俗称“瘟疫”——这些疾病发病迅速而凶险、难以治疗、传播飞快、致死致残率极高。直到疫苗的出现,人类才终于拥有了对抗传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

如上所述,疫苗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觉得非打不可(法律规定)的,也就是“一类疫苗”,适龄儿童入托或者入学时都需要提供相关疫苗的接种证明,如果缺失国家一类疫苗的接种记录,相关教育机构可以拒绝该儿童的入托或者入学;还有一种是自己觉得非打不可的,也就是“二类疫苗”,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费接种。

为什么国家要强制孩子打疫苗?其实,这种“国家强制注射疫苗”并非中国特有,而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实行儿童入学托查验接种证制度。美国还专门为此立法。

强制注射疫苗的效果好不好?据全国常规疫情报告资料:1994年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发病数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96.4%、99.4%、99.3%、97.5%;死亡数分别下降了97.4%、99.3%、96.5%、97.7%;1994年上述四种传染病发病总数较1978年减少了约351.7万例,死亡减少约1.3万例。

只是,接种禁忌要牢记。

一定要牢记!一定要牢记!一定要牢记!

看了几个因为糖丸而导致宝宝瘫痪的新闻,家长在宝宝瘫痪后,才发现宝宝打疫苗时有肛周脓肿和发烧情况,但因为无知和侥幸心理,而没有及时向医务人员说明情况,从而后悔莫及。

卡介苗禁忌:早产的宝宝、低出生体重的宝宝(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难产的宝宝应该慎种。正在发热、腹泻、严重皮肤病的宝宝应缓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心、肾疾患,免疫功能不全的宝宝禁种。

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禁忌:服苗前一周有腹泻的宝宝,或一天腹泻超过4次者,发热、急性病的宝宝,应该暂缓接种。有免疫缺陷症的宝宝,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的宝宝禁用。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可服液体疫苗。

百白破疫苗禁忌:发热、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宝宝应缓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有抽风史的宝宝,严重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麻疹疫苗禁忌:患过麻疹的宝宝不必接种。正在发热或有活动性结核的宝宝,有过敏史(特别是对鸡蛋过敏)的宝宝禁用。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宝宝,间隔一个月后才可接种。

乙型脑炎疫苗禁忌:发热、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宝宝应缓种。有脑或神经系统疾患,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禁忌:脑及神经系统疾患(癫痫、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等),过敏体质,严重心、肾疾病,活动性结核病的宝宝禁用。发热、急性疾病的宝宝可缓种。

乙肝疫苗禁忌:肝炎,发热,急性感染,慢性严重疾病,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甲肝疫苗禁忌:发热、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期的宝宝应缓种。免疫缺陷,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宝宝,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5.打VS不打,哪种更可怕?

有报道称,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疫苗的不良反应概率徘徊在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之间。虽然概率极低,但受种的孩子一旦不幸“中招”,给每个家庭带来的伤痛却是难以想象。

为什么疫苗可能导致瘫痪等不良后果,引发那些所谓“疫苗之殇”?

疫苗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存在多种可能,包括:疫苗质量不过关及接种过程中医院方面存在疏漏;接种前孩子处于患病的两周潜伏期内,症状还未显现。而在两点均没问题的情况下,具体到每一只疫苗的混匀等生产技术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加之孩子体质、天气等外在环境综合作用,也可能会发生不良结果。

其实,疫苗作为一个异物进入人体内部,出现不好的结果是完全可能,特别是减毒疫苗本身还带有微弱的毒性,进入人体后可能会产生不适。

偶合反应是怎么回事?医学上说的“偶合症”是指,受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发病原因与疫苗无关。

据国务院通过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显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严重后果的补偿,需区分疫苗的种类。属于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疫苗等情况的一类疫苗,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而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如水痘、流感等二类疫苗,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也就是说,国家救济范围仅限于第一类疫苗异常反应造成的损害。而今次山东疫苗事件,如果有受害者,那么就不属于国家救济范围。

那么,不打疫苗的后果又如何?先来看几个著名的案例。

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导致公众丧失信心,抵制接种工作,全国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当然,民众最终也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惨烈代价。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接近之前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爆发了百日咳的疫情。

同一时期,日本也因为媒体报道白百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白百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结局也是一模一样: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

中国民间过去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由此可见天花危害之重。看过几部清朝辫子戏的同学就知道,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康师傅就是因为得过天花,所以才能在皇位继承人竞争中胜出。

而现在,你能找出几个因为得天花而一脸大麻子,甚至病死的案例?

6.既然一定要打,去香港更好?

自从兴起到香港打宫颈癌疫苗之后,越来越多的广东百姓将“去香港打疫苗”作为一种时尚,认为“香港疫苗更安全”。

实际上,中国的一类疫苗,即国家强制注射的疫苗一直处于政府部门强力监管之下,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其安全性、有效性均可放心使用。而香港地区的疫苗并未经过内地临床试验,存在未知风险。

不过,如果条件许可,到境外或者港澳台接种疫苗,理论上不存在问题。

只要确保这个前提:疫苗注射不存在连续性问题。即,如果在国内已经注射了第一针,那就不能转战国外或者港澳台地区接种第二针。

至于当下流行的“海购”、“海淘”,能不能海购疫苗?这属于非法渠道,很可能出现另一个“庞某”,应该避免。

最后,回到疫苗是否应该接种的问题上,可以用一个源远流长的成语加以概括——“因噎废食”。为了避免打到有问题的疫苗,而放弃接种,留给孩子未来潜在的风险,要比遭遇不良疫苗大,大很多。

目前,对于疫苗的态度其实可以很明确:一类疫苗必须打,二类疫苗有选择地接种——如已经被猫狗抓伤咬伤,狂犬疫苗非打不可,其他预防类的疫苗则可等事态明确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与此同时,你也需要关注:

1.涉案疫苗的去向,不应该“合理推测”!

疫苗接种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疾病的重大意义已无需赘言,对于事关广大人民生命健康的疫苗,不应该“合理推测”,更不应该假设市面上的自费疫苗已经“多半不是涉事疫苗”,必须一查到底,严肃追查相关责任人;

2.主管部门需尽快进行危机切割!

不少媒体人士、知名专家都在大声疾呼:不要因噎废食,不要放弃疫苗注射,但显而易见,民众的恐慌仍然在扩散。

山西疫苗案才过去多久?

康泰乙肝疫苗引发的危机才过去多久?

有孩子的父母们你们扪心自问:三鹿之后,你们还相信国产奶粉么?

每一次疫苗公众事件都是对民众信心的沉重打击。

家长们最关心的恐怕不是之前疫苗有没有死过孩子,也不是疫苗的不良反应与“问题疫苗”有何区别,而是我孩子打的疫苗是否安全?是不是需要补打?市场上的疫苗真的都安全吗?疫苗去哪儿打才安全?

对于主管部门而言,恐怕最严峻的是,迅速公布问题疫苗种类,散播范围、注射医院、注射时间段,迅速进行危机切割,安抚民众泛滥的恐慌情绪。若放任恐慌传播,每拖延一天,所造成的信任危机都将呈几何倍数扩散。

3.建立疫苗不良反应保障体制。

虽然是由“问题疫苗”案引发,但疫苗的不良反应依然值得我们深思。百万分之一或者百万分之二的不良反应概率已经很低,值得骄傲,但即便是百万分之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百分之百。若能更好的解决疫苗不良反应时间的保障机制,相信民众对于疫苗事件的恐慌才会越来越小,对于疫苗注射的信心越来越大。

百姓恐慌的不是疫苗,是没有安全保障的疫苗;百姓害怕的不是问题疫苗有多少,而是问题疫苗是不是注射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推荐个超级强大的微信订阅号“39健康就医助手”!可以帮你预约挂号,找专家加号,免费人工在线咨询呦!

2016-03-23 08:59:51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肺心病症状表现
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疾病。其症状主要涵盖呼吸系统症状、心脏相关症状以及全身性症状等方面。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1、呼吸系统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存在长期的基础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咳嗽是早期常见症状,多在晨起或夜间加重,随病情进展,咳嗽频率和程度会增加。咳痰也较为普遍,痰液性状会因病情变化,在稳定期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痰,当合并感染时,痰液变为黄色脓性且量增多。2、心脏相关症状:随着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心脏负荷加重,逐渐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跳异常,可伴有心慌、心前区不适。由于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会出现下肢水肿,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3、全身性症状:由于心肺功能受损,身体长期处于缺氧和代谢紊乱状态,患者会感到乏力,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容易疲劳。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等,这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若出现上述疑似肺心病的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一旦确诊,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会加重病情。要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肺心病会有什么表现
肺心病是由于肺部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全身性症状等。1、呼吸系统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初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静息性呼吸困难。此外,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性或脓性,严重时可出现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与肺动脉高压或胸膜受累有关。2、心血管系统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静息时心悸、气短。严重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循环淤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水肿,初期为踝部水肿,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此外,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颤等。3、全身性症状:肺心病患者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性症状,与慢性缺氧和右心功能不全相关。部分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与慢性消耗和食欲减退相关。此外,患者可出现发绀,多见于口唇、甲床等部位,反映慢性缺氧状态。对于肺心病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肺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预防呼吸道感染,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在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肺心病和肺气肿怎么治
肺心病通常是指肺源性心脏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氧疗、控制心力衰竭等,而肺气肿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手术治疗。如果患有或怀疑患有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应及时就医,进行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项目检查以明确病情。一、肺源性心脏病治疗:1、药物治疗:抗感染药物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至关重要,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药物,用于控制呼吸道感染,减少因感染诱发的心肺功能恶化。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常用沙丁胺醇、氨茶碱等,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减轻呼吸困难症状。2、氧疗:长期家庭氧疗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十分必要,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机体缺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持续吸氧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延缓病情进展。3、控制心力衰竭: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肺源性心脏病,可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呋塞米,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消除水肿;强心药物地高辛,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二、肺气肿的治疗:1、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是肺气肿治疗的常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异丙托溴铵、沙美特罗等药物可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在病情较重或急性加重期联合支气管舒张剂使用,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2、机械通气:对于病情严重、氧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帮助患者呼吸,减轻肺水肿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改善气体交换。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肺气肿患者,肺减容术可切除部分过度膨胀的肺组织,减少肺容积,降低肺内压力,改善呼吸功能。肺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肺气肿的一种治疗选择,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风险高且供体资源有限。日常应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坚持呼吸康复训练,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治疗肺心病有什么方法
肺心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这些治疗方法旨在缓解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肺心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抗感染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等,是控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感染的关键。此外,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水肿症状。正性肌力药如地高辛等,可用于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输出量,但需注意监测药物浓度,防止中毒。对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以改善通气功能。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肺心病的治疗中起着辅助作用。呼吸训练、胸部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减轻呼吸困难;胸部物理治疗则有助于排痰,改善肺部通气;运动疗法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物理治疗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3、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肺心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常见的手术包括肺减容术、肺移植等。这些手术旨在改善肺部功能,减轻心脏负担,从而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出现不适症状加重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