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11.16]“孕产期运动”健康讲座预告

  近日,39健康网编辑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网获悉,该医院将于11月16日在门诊五层报告厅举办“孕产期运动”健康讲座,有兴趣的网友届时可自行前往参加,该通知信息如下——

  讲座题目:孕产期运动

  讲座时间:11月16日9:30

  讲座地点:门诊五层报告厅

  主讲人:产科 龚晶晶主管护师

2015-11-10 16:30: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如何确诊梅毒孕产妇
对于孕产妇来说,如果怀疑是否存在梅毒感染,可以进行血清学试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脑脊液检查、妊娠试验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来确诊。1.血清学试验:包括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原检测,如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前者用于筛查是否患有梅毒,后者主要用于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2.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下疳溃疡处分泌物或淋巴结穿刺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有活动性梅毒螺旋体在游动,为阳性结果。3.脑脊液检查:早期梅毒患者出现无神经症状或者神经症状轻微时,首选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脊液进行化验。其中,脑脊液中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 1:8,且比参考值上限高4倍及以上,即可诊断为神经梅毒。4.妊娠试验:由于部分梅毒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一旦确定怀孕后,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比如可以通过绒毛活检术、羊水穿刺等方式明确是否存在梅毒感染的情况。5.影像学检查:若怀疑存在梅毒感染,还应遵医嘱完善X线检查、头部CT、超声检查等,以明确具体病情。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项检查仅作为辅助诊断依据,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建议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另外,还需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产妇血压高
孕产妇出现血压高的情况,可能是生理性因素、精神压力过大、子宫增大、妊娠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等原因所导致的,可以通过日常调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1、生理性因素孕产妇在怀孕期间,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此时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在分娩后,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2、精神压力过大如果在孕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也会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或者是与朋友沟通进行改善,也可以听舒缓的音乐进行缓解。3、子宫增大女性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也会逐渐增大,从而压迫静脉,导致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建议孕产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左侧卧位的方式,缓解下腔静脉受压的情况。4、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胎盘浅着床、胎盘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的高血压疾病。孕产妇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降血压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拉贝洛尔片等。5、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引起的高血压疾病,可能会使体内的血压有所升高,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建议患者使用降血压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片等,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处理。建议孕产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产期是什么时间
孕产期,通常也被称为预产期,是指孕妇预计分娩的日期。这一时间区间大致为妊娠满40周,即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算起,共计280天。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孕产期并非一个绝对精确的日期,而是一个基于统计学和经验推算出的大概范围。孕产期是基于孕妇的月经周期和排卵时间进行推算的。通常,医生会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计算,月份上加9或减3,日期上加7,从而得出一个预计的分娩日期。这个日期反映了正常妊娠周期的大致时长,即40周或280天。然而,由于每个孕妇的月经周期、排卵时间以及胎儿发育速度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实际的分娩日期往往会在预产期的前后两周内波动。除了基本的推算方法外,孕产期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孕妇的月经周期不规律,或者周期较长或较短,那么预产期的推算就可能出现偏差。其次,胎儿的发育情况也会影响孕产期。例如,如果胎儿发育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实际分娩日期与预产期不符。此外,孕妇的身体状况、胎盘和羊水的状态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对孕产期产生影响。例如,孕妇如果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胎盘老化、羊水过少等情况,都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认识到预产期只是一个大概的日期,实际的分娩日期可能会有所偏差。在孕期,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如果孕妇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