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10月26日,《柳叶刀》在其官网发布题为《1990-2013年中国240种病因死亡率: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省级系统性分析》的论文。文中以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为基础,指出中国20年间主要死因在男女和各省地之间的差异。
男女预期寿命有不同
1990年至2013年,中国各省地的预期寿命都有所提高,增幅在4.0年到14.2年之间。除了上海、香港、澳门外,其他省份女性的预期寿命都要长于男性。
1990年,男性的预期寿命在不同地区为55.2-74.1岁,2013年则变为68.4-80.2岁。男性预期寿命的增高,得益于腹泻、下呼吸道感染和其他传染病的减少,以及新生儿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的缓解。
女性在1990年的预期寿命各地区为57.4-78.8岁,2013年增至72.4-85.2岁,最短和最长寿命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除了上述疾病和妇产科疾病的减少外,在一些地区,女性预期寿命的增加也与其自杀率下降有关。
地区间死亡差异巨大
而在死因上,各地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大差异。1990年,33个省地中有16个的主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15个省地的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疾病,香港和澳门两地则更多由于心脏病致死。到了2013年,脑血管疾病跃居成为27个省地的主要死因,还有5个省地以心脏病致死为主,此时香港则有更多人因肺癌死去。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死因中,交通事故均位列十名之内。而与20年前相比,以心脏病、中风、慢阻肺、癌症(肝癌、肺癌、胃癌)为首的非传染性疾病正逐渐成为中国如今的主要死因。
有意思的是,根据一系列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将中国划分为5个组。第1组包括上海、天津、北京、浙江、香港和澳门,这些地方的死亡率之低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预期寿命甚至超过了美国和韩国;而西藏、新疆、青海、广西和贵州则因有诸多与南亚低收入国家相仿的特征被分到了第5组,它们不仅承担着传染病、新生儿疾病的压力,也受到脑血管病、交通事故、胃癌等新的致死因素的影响。
剩下的地区则根据主要癌症(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慢阻肺、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的不同被分成3组:江苏、海南、广东、福建、湖北和湖南为第2组,这六个省份预期寿命相对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较小,但癌症和慢阻肺造成的死亡率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许多;第3组为山东、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宁夏等地,它们的预期寿命处于平均水平,但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主要癌症造成死亡率相对较高;第4组包括江西、重庆、云南、甘肃和四川等地,这些地方的预期寿命在平均水平之下,而且慢阻肺造成的死亡较高,不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目前处在快速的转型之中,但各地区流行病学和人口的差异使卫生机构仍面临着主要的健康问题和挑战,各地需要采取符合本地的卫生政策加以应对。
原文地址: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00551-6/abstract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全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