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老人重阳莫登高,平地散步有讲究

  重阳节前后,不少地方都有登高或者郊外踏秋的习俗,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教授却并不建议老人在重阳节登高。

  因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并不适合做过多的持续性登高运动,再加上在登高的环境中,急救设施和人员有限,万一出现意外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此外,重阳登高时人多拥挤,容易出现挤压、剐蹭甚至踩踏,尤其剐蹭和跌倒造成的损伤较为常见。

老人重阳莫登高,平地散步有讲究

  如果你的父母正准备结伴去爬山,还请劝说他们换一种缓和的锻炼方式吧!

  散步大概是平日里老人锻炼的最常见方式,然而散步也很有讲究,以下有关散步的六件事,请一定要回家告诉爸妈:

  第一事:老人散步时穿什么鞋子好?

  不少老人觉得散步是一种轻松随意的锻炼方式,常穿着日常皮鞋、休闲鞋,甚至拖鞋就出门了,这样其实对脚部、膝关节等都有伤害。

  因为一般休闲鞋鞋底不够软,有效缓冲不够,鞋帮的支撑度也不够,而皮鞋在这些问题之外,还由于鞋的前部比较窄,容易形成前足部的横向挤压,严重时会导致病变。

  所以,在散步时最好选择防滑的运动鞋或底部较软的休闲鞋。

  对于每天坚持散步的老人来说,一双好的运动鞋是很值得投入的,不要因为价格高就转而选择不适合的鞋子,一旦出现足跟痛或膝关节损伤,将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在治疗上。

  第二事:什么时间散步最好?

  对于散步的时间,不少老人会选择在晚饭后,殊不知,早上空气质量相对更好,更适合散步。

  早上散步前应做好准备:起床洗漱后,先喝点温开水,非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糖原能量,吃根香蕉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香蕉既不容易引起胃肠道的过激反应,所含的果糖还很容易在散步锻炼中被利用。

  此外,千万不要一起床就直接出门。此时身体刚解除睡眠状态,各个系统的机制调解响应比较慢,反而容易增加摔倒的风险。

  如果只能在晚上锻炼,则应在晚饭结束一小时后再出门,以免影响食物消化;且晚间锻炼也“宜早不宜晚”,最好在睡前两小时能结束运动,否则容易影响晚间睡眠质量。

  无论是时间还是运动方式,都一定要因人而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

  第三事:老人散步锻炼多长时间合适

  不少老人觉得,走得越多越能锻炼身体,即便感到一些不适也会坚持。其实,锻炼时出现的不适感,是一种警示信号,这表示身体需要做出相应的休整。

  因此,特别要提醒家里老人:锻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不要“全力以赴”。

  如果老人在散步过程中,突然出现心脏不适、呼吸短促等不适感,要立即停止散步,保持静止状态,并且马上呼救,寻求帮助。

  第四事:散步的场所该如何选择?

  虽然散步不需要特定的场地,但对于老人而言,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要有足够的照明。老年人视力下降,在光线不足的场所活动容易对环境产生误判,跌倒风险会升高。

  第二是地面要平坦,如操场跑道、社区水泥地等。如果老人能够适应鹅卵石刺激,在公园常见的鹅卵石小路上规律性的锻炼也是可以的。

  第三是要注意防滑,尤其是在雨天,一定要做好防滑措施。

  第五事:倒着走、甩手走更健康?

  许多老人在散步时喜欢倒着走或边甩手边走,其实,倒着走并不能为身体各项指标提供更多的贡献,反而容易使老人跌倒,造成更大的伤害。

  另外,散步时的上肢动作只要与下肢协调、动作幅度不要过大即可。

  第六事:散步锻炼并不适合所有的老人

  大部分老人都会青睐散步这一缓和的运动方式,然而,患以下疾病的老人并不适合通过散步进行锻炼:

  1、比较严重的心肺类疾病

  若老人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疾病,包括长期的冠心病、一定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心率衰竭等,其心脏功能不能支撑长距离的散步、步行,需要由专科医生给出锻炼建议。

  如老人患有比较严重的肺部疾病,例如慢阻肺(COPD),想要长距离步行,则需要配备氧疗设备,必须根据身体状况来判定能够进行散步的距离。

  2、神经系统疾病

  若老人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出血和脑缺血等,在平衡功能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也不适合独自外出散步,应在有陪护的情况下进行短距离的散步锻炼。

  此外,如老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认知能力下降,在散步的时候也要谨慎。

  3、骨关节系统疾病

  若老人患有比较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在髋、膝、踝、足部位有急性疼痛,并且在运动后疼痛会加重,最好劝说老人治疗后再进行散步锻炼。患有腰腿痛急性发作时的老人也不适合散步。

  温馨提示:

  1、建议给独自外出散步的老人制作一张随身卡片,写上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病史、过敏药物等。出现突发状况时,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2、建议老人选择结伴式散步或陪伴式散步,可以提高安全保障。

  

2015-10-21 11:51:36浏览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嘉宝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疝气手术14天能走路散步吗
如果在疝气手术后14天左右,身体并没有出现不适的情况,一般是可以适当地走路散步的。此时进行走路散步,有利于促进患者食欲,还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但是应尽量避免做一些剧烈的运动锻炼。原则上,疝气手术后,如果患者镇痛效果比较好,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走路,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逐渐加大运动量。疝气术后护理方法是去枕平卧避免增加腹内压、调节饮食、多休息、及早下床、保持伤口清洁。 1、去枕平卧 患者疝气手术需要去枕平卧6小时,还需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出现呕吐物误吸。 2、避免增加腹内压 患者疝气手术后,要避免用力排便、打喷嚏、频繁咳嗽,防止腹内压增加。 3、调节饮食 患者术后需要吃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西红柿、草莓等。另外,还要少吃辣椒、花椒等辛辣的食物,不能吸烟饮酒。 4、多休息 疝气手术后要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进行剧烈的运动。 5、及早下床 患者疝气手术后身体运行需要及时下床活动,这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6、保持伤口清洁 疝气手术后需要保持伤口部位清洁,避免碰水,以免伤口出现感染。此外,术后要定期进行伤口换药,这有利于预防感染。
曾钢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散步脚掌发麻
散步脚掌发麻多考虑是正常现象,也有可能是外伤、神经炎等原因造成的,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改善。1、正常现象如果长时间散步可能会使脚掌组织处于过度紧绷状态,久而久之便会使脚掌局部神经发生异常,容易出现发麻等现象。这属于正常情况,可以不用过度担心,建议多注意局部的休息,也可以通过泡脚等方式改善。2、外伤如果不注意脚掌处的保护,导致脚掌组织受到外伤后,可能会使皮下的毛细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因此会造成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也可能会影响到脚掌处的正常活动。可以通过冰敷等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红花油、消肿止痛酊等药物治疗。3、神经炎可能是神经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使脚掌处神经组织发生异常,也可能会引起脚掌处疼痛、发麻等症状,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引起脚掌处肌肉萎缩。建议遵医嘱通过谷维素片、甲钴胺片等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局部针灸等方式治疗。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踝管综合征等原因造成的,建议及时前往医院采取合理治疗,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高血糖孕妇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
高血糖孕妇可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当药物来控制血糖,食物常见有蔬菜类、全谷物类、豆类及其制品等,但是食物通常只能起到稳定血糖稳定的作用,如血糖长期处于偏高的状态,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遵医嘱用胰岛素来治疗。1、蔬菜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升糖指数低。如菠菜,富含铁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其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可辅助延缓血糖上升速度。西兰花含有丰富的萝卜硫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调节糖代谢。此外,芹菜、苦瓜等蔬菜也具有类似功效,可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摄入,利于血糖控制。2、全谷物类: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谷粒结构,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像燕麦,其含有的β - 葡聚糖能形成黏性物质,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使血糖上升平稳。糙米相较于精米,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可避免血糖快速波动。还有全麦面包,也是高血糖孕妇的理想选择,能提供持久的能量,且不易引起血糖大幅上升。3、豆类及其制品:豆类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黑豆,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而且蛋白质含量高,能增加饱腹感。豆腐等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其热量低,富含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对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4、胰岛素: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孕妇血糖的常用药物。对于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达标的孕妇,胰岛素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据孕妇的血糖水平,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如使用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胰岛素能模拟人体自身胰岛素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且不通过胎盘,对胎儿相对安全。高血糖孕妇在饮食上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如巧克力、薯片、腌鱼等。同时,要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糖,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遵医嘱进行治疗和产检,以确保母婴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