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非哺乳期出现乳腺炎?三症状识别肉芽肿性乳腺炎

林惠芳 儿童保健科 住院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受访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 王颀教授

  居住在广东东莞的湖南籍张女士在两个月前左乳被发现有10×8cm的巨大肿块,不久后又出现乳房皮肤大面积破溃,迁延不愈,辗转于多个医院都被诊断为晚期乳腺癌,医生甚至建议她切除全乳。张女士在绝望中接受了左乳肿块的穿刺活检,结果为慢性炎症,惊喜之中,张女士开始了长达几周的抗生素治疗,但令人失望的是,左乳肿块继续长大至15cm,皮肤破溃也越来越大了,占据了大部分乳房并伴有白色分泌物。当地医院见张女士的疾病在治疗中仍有进展,便将她转诊到广东妇幼保健院。省妇幼乳腺科王颀教授随即为张女士完善了相关检查,在重新进行左乳肿块粗针穿刺活检、血清泌乳素检查及分泌物细菌培养等必要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左乳肉芽肿性乳腺炎。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及降低泌乳素等相关治疗后,张女士左乳巨大破溃面已明显收敛缩小了,肿块也明显缩小变软。8周过后,原本占据张女士大部分乳房的破溃皮肤完全闭合了,肿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肉芽肿性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

  我们知道,哺乳期的女性可因乳汁淤积不畅而容易出现乳腺炎,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却是一种常见于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它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呈逐步增高趋势,而且在治疗上也很是曲折。由于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不少患者因此而切除了乳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随着精确医学的开展,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模式也变得更加完善了,原本只能切除全乳的病变,如今经过药物治疗,也可达到既治愈疾病又保障乳房外形的效果。

  作为国内首位开展系统性分类诊治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医生,自1998年起,王颀教授就带领团队,为近千例来自广东、湖南、湖北、云南、江西、福建、四川、新疆、河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解除了烦扰。据王颀教授介绍,肉芽肿性乳腺炎非常容易与乳腺癌、乳腺结核、乳腺导管周围炎等疾病混淆,所以治疗前一定要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在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治疗前首先应做空芯针穿刺组织学病理检查,这是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的主要方式和依据,也是鉴别炎性乳腺癌的重要方法。

  三症状教你识别肉芽肿性乳腺炎

  当出现以下几个乳腺方面的问题时,应高度警惕肉芽肿性乳腺炎:

  ①乳房出现肿块,尤其是伴红肿、脓肿伴溃疡表现的非哺乳期女性;

  ②同时具备白细胞升高、血沉快或CRP升高以及影像学特征者;

  ③活检提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特征性改变且能排除乳腺结核和炎性乳腺癌以及乳腺导管周围炎。

  如何对付非哺乳期乳腺炎?激素治疗+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明确原则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我们称之为分类治疗”,王颀教授说,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建立在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其中,类固醇激素治疗是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基础及最重要的部分。患者先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甲基泼尼松治疗两周后观察疗效,如果效果明显,则减量再服用两周,继续有效则再减量继续服用两周,期间若病变缩小并稳定到2cm左右时,便可行病灶扩大切除术,手术后再缓慢减量至停药。治疗同时需注意控制饮食,注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作相应处理。而脓肿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急性炎症部分患者有细菌感染,应做个细菌培养,根据药敏再应用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治疗。无法开展药敏实验者,可选择阿莫西林临床试验性治疗。待炎症消退后,有基础病变者需先参照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用药原则进行类固醇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不理想怎么办?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位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激素治疗效果都是理想的,对于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可借炎性疾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加用甲氨蝶呤、火把花根等长期治疗也有效,有高泌素血症则加用溴隐停。对于鉴别困难、病变广泛,不宜手术者,或伴棒状杆菌感染,造成难治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则改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三联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6个月至1年治愈而避免全乳切除,但要慎重选择。

  手术治疗是为了切除“核心病灶”

  “药物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的患者,仍推荐选择手术治疗,而难治性病例也不是无从下刀”,对于“无法下刀”的难治性病例,王颀教授也提出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难治性病例,也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的要点是将孤立病灶逐个切除并刮除到与之相连的表面皮损,可取得良好效果”。

  警惕!错误饮食易致疾病复发

  “几例患者在食用竹笋、荔枝、牛肉等食品后出现迅速复发”,王颀教授最后提到,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复发的预防中,除定期复查外,饮食指导也十分关键。 1.饮食指导 避免食用有催乳作用及辛辣油腻等易“上火”的食品。2.术后定期(尤其是术后第1年内)复查,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有助监测复发。3.术后复发的治疗 按照初始治疗的用药原则进行新一周期治疗、中医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一定要有信心、医生一定要有耐心。(通讯员:彭文斌 林惠芳)

2015-04-28 05:39:33浏览10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肝功能正常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也可能是疾病感染早期。建议患者遵医嘱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乙肝大三阳通常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肝功能正常则意味着肝脏的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在检测时处于正常范围,表明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未受明显影响。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能够在病毒复制活跃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这也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早期阶段或免疫耐受期,此时免疫系统尚未对病毒产生强烈的应答,或者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肝功能得以保持正常。但是尽管肝功能正常,乙肝大三阳且病毒量高的患者仍然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因为肝脏的炎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且病毒复制活跃增加了肝细胞受损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治疗方面,若乙肝大三阳患者病毒复制活跃且肝功能正常,但存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或纤维化进展的风险,可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需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