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才?人才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营造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环境?2014年10月28日,中日医院建院三十周年“而立论坛”之“人才政策论坛”举行。中日医院肾内科曹娅丽医生分享了自己从事科研的故事和体会。
汇报从她的科研道路、体会等方面展开。
2003年25岁是曹娅丽医生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北京朝阳医院,当时医院处于一个朝气蓬勃、蒸蒸向上的时期,对青年医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当时她所在的那个科室创办一个专门发表综述的杂志,叫《国外医学与血液净化分册》,在杂志创刊之初,稿源不是那么丰富,临床工作人员就充当了写手。她说:“那时候每天下了班的任务就是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回来看文献,然后写综述。当时我就写了关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方方面面的综述。日子过得是相当的枯燥和乏味,但是慢慢随着我不断的写综述,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我就感觉写文章似乎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对科研产生一些兴趣,再加上当时朝阳医院做科研的气氛也非常的浓厚,所以我就总想做点科研,可是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并没有养成,提到做科研,总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这个时候,曹娅丽医生就报考了北大医院的博士研究生。在写综述的过程中,曹娅丽医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她考博士那一年,北医的英语分数线是46分,她竟考了84分。
而在面试的时候,写综述带来的好处体现得更加明显:“当时老师给了我一页英语文献,让在三十分钟之内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这个工作,其他面试的二十多个学生,当时连三分之一都没有翻译完。”
来到北大医院后,曹娅丽医生的导师章友康提出一个题目:丙肝相关性小球肾炎的研究。但章老师并没有告诉怎么做?如何下手?这就给曹娅丽医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带来了非常大的空间。她当时首次提出了联合多种单克隆抗体的诊断方法,而一直到现在,全国各大医院仍然是采用这个方法。
之后曹娅丽医生在美国从事博士后,并在那里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两年科研生活,受益匪浅。回国后她加入中日医院肾内科,周围有了更多的良师益友,她说:“感恩之余,我学会更多的是珍惜。我珍惜每一次给患者诊治的机会,我珍惜每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机会,当然我也珍惜每一次申请从事科研发表论文的机会。”
正是这种孜孜以求,让她现在获得了包括国自然在内的44项科研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十篇sci论文,影响因子40分,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第一届卫计委优秀青年。而她也多次去国内外交流所从事的科研成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让她体会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有从事科研的兴趣,要善于从临床中发现科研问题,又要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她说:“兴趣是科研的动力,要是当时我没对科研有这样的兴趣,我也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辞掉朝阳医院那么稳定的工作,然后报考了北大医院的统招的博士研究生。面临着再就业、变成大龄剩女、灭绝师太的这么一个风险。”
“中国有句古话叫: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我们这些临床工作者来说,不论是给患者看病还是从事科研都应该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曹娅丽医生说,做科研除了要有兴趣,也要能脚踏实地,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此外,在从事科研的时候,还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