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结合医院科室分布,合理布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院内配置了13台自动心脏除颤仪(AED),以便患者出现危险时能得到最及时、高效的救治。这项举动开创了全国的先河,是切实维护患者利益、推进医疗安全的新举措。
研究表明,75%的猝死为心源性,其中80%为心室颤动(VF)。早期电除颤是治疗VF唯一有效的方法。黄金抢救时间是5分钟。1分钟内除颤,生存率可达70%。除颤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降低7--10%。及时除颤,对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至关重要。
AED最大特点是治疗有效、操作非常简便,非医务人员都可以仅根据仪器录音提示安放贴片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的全过程。在美国、西欧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均安装了AED。反观在医院内非监护、急救、心脏病房及门诊等处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发病后,需要等待心脏专科急救组携除颤器赶到现场,这一般需要数分钟或更久,容易造成黄金抢救时间的延误。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准分析,以确保每个病区3-5分钟内拿到AED为原则,中山三院设定每3层楼共用一台AED,将重症患者多、使用频率高的科室作为放置地点,并安置在安全通道,确保各个科室都能获得最优行动路线,尽快将AED拿到急救地点,既保证了效率又控制了成本。(通讯员: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