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陈先生今年40岁,上有老下有小,随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还经常失眠。一年多前他开始出现胃痛、胃胀、胃痉挛,时而拉肚子,时而便秘等症状。起初,他只是自己随便到药店买点药吃。渐渐地,随着这些症状越来越严重,发作频率越来越高,陈先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胃癌,跑去医院做胃镜,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他仍对结果不放心,就又跑到其他医院做。就这样一年下来,他前前后后几乎跑遍了当地各大知名医院,每次都挂专家号,共做了10次胃镜,3次腹部CT,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吃了很多胃药都不管用,人变得异常憔悴。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了广州,找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的熊小强教授,原来折磨他的疾病叫“胃肠神经官能症”!经过熊教授一番调理,陈先生终于重回正常状态。
在医院的门诊里经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和陈先生一样症状的病人,反反复复出现胃肠症状,多次到医院就诊却查不出问题;有的人发起病来很“严重”,一个晚上连着打了三次120;有的人跑遍各个医院做了无数个检查,生怕自己得了奇怪的病,最后,兜兜转转才把病看好了。这些病人,最后被医生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这是怎么回事呢?胃肠都喜欢“闹情绪”么?39健康网请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熊小强教授帮我们解释“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来龙去脉!
专家简介:熊小强,男,1962.10出生,1987.7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六年制)毕业, 1987.7分配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2000.12获聘获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2012.12获聘主任医师。98.2~99.1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进修实体瘤化疗。2002年于澳大利亚短期进修《综合医院焦虑抑郁症的识别与治疗》。02.9~04.7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内科专业研究生班学习结业。曾任广东省高校保健协会常务理事,现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胰分会常委,广东省门急诊管理学会常委,西部精神医学协会消化心身健康专委会常委,广州市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控烟专家小组成员等职。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获省部级科研基金3项,发表学术论著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2本。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中山二院本部);周二上午(中山二院南院)
你了解“胃肠神经官能症”吗?
熊小强教授指出,“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个古老的诊断,但是现在还是会被医生用来诊断,这个病的疾病诊断编码按现使用的2011年11月印制的国标码是F45.308,按国际疾病编码ICD-10第二版是F45.3,这个病有些医生习惯将它归在“功能性胃肠病”。
何谓“胃肠神经官能症”?熊小强教授解释说,该病是一系列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同时伴有精神因素。在消化科门诊里,症状比较典型者,消化科的老一辈喜欢用“胃肠神经官能症”来诊断;而精神因素不明确者,则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
医学上,在广义神经官能症的躯体症状中,包括胃肠、心脏、呼吸、泌尿多种器官官能症。有些人经常心慌、胸闷,有些人无缘由地呼吸困难,有些人甚至小孩老觉得会阴部坠胀,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在这其中,胃肠神经官能症是极为常见的一种。
如何识别胃肠神经官能症?
“老专家曾说,胃肠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当你心情不好、很多烦恼时,胃肠就不会不正常。比如说,很多人在心情焦虑、紧张考试时,会出现肚子疼和拉肚子;有些人看了反感、恐怖场面会恶心、呕吐等。”熊小强教授说。那么,该如何识别胃肠神经官能症呢?熊小强教授表示,如果病人具备三个要素,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就八九不离十了。
一是消化道症状,从口腔、咽部、胸骨后、腹部到肛门,各个部位都可以有相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肚子痛、肚子胀、肚子不适感,但疼痛并不是很剧烈;
二是客观检查未发现问题,如胃肠镜、肝功能、血液肿瘤指标等,均显示正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三是伴有精神症状,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或者很早醒来,伴有自我评价低,懒言懒动,没有愉快感、幸福感。焦虑的病人通常还很紧张,伴有疑病症,总是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反复就医和做重复检查。
胃肠“搞搞震”的诱因有哪些?
熊小强教授说:“胃肠神经官能症的起病因素尚不清楚,病因可能是有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整个消化道高分泌状态、对酸分泌及压力变化敏感性高、HP感染等有关。”在众多不明确因素中,以下三种因素最为常见。
遗传因素:极为重要。如果父母患有此病,则下一代患病几率很大。熊小强教授曾接诊两兄妹,分别居住东莞和番禺,却不约而同地来到他的诊室看病,并且有着类似的消化道症状。
外界压力:患者发病前遭遇生活事件,比如夫妻吵架离婚、职场受挫、家属或配偶去世、做生意发生财务危机等。
性格类型:有些患者追求完美,心思缜密,稍不如意就很烦闷;而有些人得了一场急性胃肠炎后,虽胃肠炎痊愈,后续却仍会出现胃肠道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该去哪个科看?
熊小强教授表示,对于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来说,焦虑抑郁和消化道症状是一对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冤家”。如果这类病人单纯用胃肠道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加用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
这些病人到底该到消化科还是精神科看呢?熊小强教授解释说:“总体要把控一个原则,如果患者有很明显的自杀倾向,不主张在消化门诊处理,应到精神科就诊。如果病人没有自杀倾向,心理障碍不严重,在消化科治疗此病比较适合,有些消化症状一时半会查不出原因,并不意味就不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比方说胰腺癌早期或小肠肿瘤等较难以判断,到精神科就诊容易漏诊;此外消化科用药比较轻微,用药量少,副作用小。”
主任医师
龙岩市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全科
副主任医师
绵阳市肛肠病医院 全科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