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杨礼腾:无论西医或中医 治哮喘应有“治未病”理念

杨礼腾 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级甲等

  哮喘是城市人的常见病,虽“貌不惊人”,可一旦发作,患者时常痛苦不堪:喘息不止、呼吸不畅、大汗淋漓,且经常反复、缠绵不休,甚至危及生命,如著名的歌星邓丽君就死于哮喘发作。对于哮喘这个慢性病,中国老百姓总觉得,对付慢性病中医更好;但是在哮喘治疗上,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杨礼腾

  专家简介:杨礼腾,男,侗族,呼吸科主任。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呼吸内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和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1993年7月遵义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医师及教师工作,1998年11月晋升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主治医师,2003年7月硕士毕业于泸州医学院,获中西医结合临床(老年呼吸系统方向)硕士学位,2006年7月博士毕业于素有“中国医院的航空母舰”之称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国家重点学科),师从程德云、陈文彬教授,获内科学博士学位,经过站在西医制高点上结合中医的多年锤炼,已形成独特的临床思维,尤擅长呼吸疾病介入诊疗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慢阻肺、肺心病、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及晚期肺癌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丰富。至今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参与及主持国家、省厅级课题6项。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下午戒烟门诊),周五上午

  哮喘未发作时也应关注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杨礼腾指出,在哮喘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哮喘的不同分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间,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根据目前国际上最新哮喘防治指南为指导,将哮喘分为轻、中、重度及危重度。重度及危重度属于急救,一般需用无创甚至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同时联合用药,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西药治疗为主,可辅助中药,中度联合用药可缓解,轻度发作或即将发作者可单用中药辨证论治,是寒哮还是热哮,需要加以辩证,近几年我们以小青龙汤为基础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杨礼腾主任明确指出,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治疗哮喘,均强调未发作时就该加以关注,即非急性发作期的防治,不能不闻不问,要有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从中医上讲,哮喘属于中医的哮病,病根源于宿痰内伏于肺,外感等诱因引触,痰气交阻于息道而发作。痰的产生和脾、肺、肾密切相关,平时可用中药来调理相关脏腑。“比如说,有肺气虚者可用玉屏风散,使肺气充足,津液布散而不留,就不易生痰,还可使外感之邪不易入侵;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气充足了就不会生痰,脾主运化,还应注意补脾,以杜绝痰源;肾主水,主蒸腾气化,肾不纳气则喘,故也要注意补肾,当然,要根据辨证来用药。所以,平时要调理肺脾肾,预防哮喘发作。” 当然,西医方面,要据最新哮喘防治指南,评估病情,阶梯式用药,规范控制,据病情升降阶梯。

  “补肾穴位埋线”让你远离哮喘

  西药通常可以使哮喘症状迅速缓解,尤其是对哮喘急性发作非常重要,但非急性发作,对哮喘病人的慢性气道炎症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能用药长期控制,而联合中医,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那些西药控制不好的难治性哮喘,当然,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通过补脾、补肺、补肾及其他扶正治法改善病人的正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目前中医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穴位埋线、三伏贴等。

  南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已开展补肾为主穴位埋线控制哮病复发的特色疗法,在哮喘不发作时进行穴位埋线,从而达到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提高免疫之作用。

  “穴位埋线非常讲究,不单对哮喘有效,对慢支慢阻肺也有很大帮助,也可用于减肥。” 杨礼腾主任介绍说,穴位所埋的线是医用可吸收羊肠线,根据辨证体质及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配穴,不需麻醉,仅如打针般将线放入穴位即可。埋线疼痛感不明显,连小孩都可耐受。埋线讲究时机,春季和不定期发病者立春后埋线,夏、秋和冬季发病者分别在立夏、立秋后埋线,1月1次。取肾俞、关元、大椎、足三里、膻中、定喘为基础穴位,辨证加减配穴,埋线后扶正祛邪,可达减少发作甚至不发作之功效。

  最后,专家提醒哮喘患者,即使病情稳定也要定期复诊,医生可根据复诊的情况和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讯员:陈芳)

2014-07-26 01:22:11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