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切事物运动与变化的自然规律,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养生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中医中有“五行”这样的基础理论,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人的五脏——肺肝肾心脾。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人体相对应的五脏也是如此,脏器中有弱有强,其中一个脏器受损,其他器官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不生病,就需要维持脏器间的平衡状态,日常生活中想要保持健康状态就要从这一点入手。
现在正当阳气最旺、气候炎热的夏季,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大暑过后,天暑地热,暑湿之气交融在一起,形成湿热的天气。而按中医的“五行”来说,“火旺、水囚、金死”。中医中心主火、肾主水、肺主金,因此人们在阳气旺盛的夏季时,对心、肾、肺的关心尤为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永志提醒:“夏季养生需做到作息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相结合,精神要平和。”
何为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养生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作息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相结合,精神要平和。而下面说到的四个夏季养生法,就是依据养生基本原则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经验。
睡得晚起得早 拨对你的生物钟
起居养生需从三方面注意,即睡眠时间、衣物穿着和切忌贪凉,如此可让身强体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1.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中提出夏季养生要坚持“夜卧早起”即睡得晚起得早,消耗储存的能量,拨对生物钟。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10:00至11:00,起床时间是早晨5:30到6:30。
但因夏季人易犯困体乏,会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引起多种危害:
(1)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2)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淤滞,易生皱纹。
(3)使人心情焦虑,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发生。
所以,需要通过午睡来保证充足睡眠,午睡时间1小时为宜。
2.合理着装
夏季天气炎热,在着装上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身体舒适。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谨慎选择针织衫,这样易于身体排汗;(2)勤换湿衣,夏季易出汗,所以衣服湿了需要及时更换;(3)鞋要合适,大小合脚。
3.贪凉也要有道
天气炎热,有的人喜欢用凉水冲脚,的确,这样的做法可快速降温。“然而,脚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凉水的刺激后,正常运转的血管舒张功能会失调,从而诱发肢端运动痉挛、关节炎和风湿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生。”王永志说。
炎炎夏日,虽热得烦躁,但也不可贪凉,以防止阴阳相争伤及身体,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到正确避暑。
(1)空调:炎热夏季时,需当心冷出病来。
在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5℃,运行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2小时左右应适当通风换气,部分病人不宜长期呆在空调房内,从空调环境进入高温环境时,不可骤冷骤热。
风扇:风扇虽好,也不宜多吹。
身体出汗较多时,不宜马上直接对着风扇吹;睡觉时,风速最好调到低档位,而且要尽量的避免将风扇对着头部吹。
最后,还应预防“凉席病”:尽量选用竹凉席,最好不选用草席,并保持凉席的清洁卫生。
健脾开胃 解毒消暑很重要
夏季阳气过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最佳肉食应当是鸭肉,鸭肉性甘、寒,可以润肺补肾;最佳蔬菜应是苦味菜,包括苦瓜、苦菜、芥蓝等,可以起到健脾固肾的效果;最佳汤类是西红柿汤,食用西红柿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太阳晒伤;最佳饮品是热茶,能够消暑解渴、生津健脾,当然,如果饮用白开水是更加适宜的;最佳水果是西瓜等味甘甜、性寒类的水果,可以起到消暑解渴的效果;夏季家中还应常备姜,食用姜可以起到解毒杀菌、健脾开胃的功效。
总之,夏季饮食原则上应当清淡性寒食物为主,可是如果体质纤弱多病,在食用性寒食物时需要适量控制,做到因人而异。
多运动 低强度 促代谢
很多人夏季因为怕热偷懒不愿运动,其实夏季更应增加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自我免疫力,不过夏季不宜做剧烈运动,王永志给出以下两种适宜的运动方式。
1.散步
散步可适当的灵活关节,降低血压,消耗脂肪,延缓人体衰老,而且运动强度不算大,不会导致人体过于疲劳。需要注意几点,散步时要抬头挺胸,双腿放松,交替前进,两臂摆动,呼吸有节奏,并且保持每天一到两次,每次十至二十分钟的强度。
2.垫脚尖
这一动作也较为舒缓,能够起到加强人体下肢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锻炼人体小腿肌肉和脚踝,增强人体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同时有益于心脏和心血管健康。
王永志说,疾病并非是完全来自外界。疾是指大自然向你放的“冷箭”;而病则是来自于人自身的心情。想要远离疾病,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情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说过:“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想要拥有愉快的心情,我们要具备三心,即爱心、善心和真心,要经营好三情,即友情、亲情、真情。
入夏时节,养“心”为上,养“心”为先。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活自然舒畅愉快,纵然天热难当,也不会倍感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