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周六)上午9:00开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市民健康中心在该院门诊15楼举办“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及随访的必要性”为主题的讲座咨询活动,将由该院肾脏风湿科主任汪年松教授带领专家团队授课并现场咨询,欢迎市民参加。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慢性进行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关节,并可侵犯到重要脏器如眼、肾脏及心肺等。严重者最终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造成严重的残废。AS的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26%,全国约有5百万患者。该病男性患者多见,男女患病之比为5:1,发病高峰年龄通常在15-35岁,平均发病年龄25岁左右。
由于本病发病早期症状隐匿,很多患者早期出现腰背部痛或发僵,臀部交替性疼痛,半夜痛醒,翻身困难,严重者需起床活动后好转,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此时病情可为发作性,患者往往会忽视。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到晚期出现脊柱畸形。
我国大约45%的患者是从外周关节开始发病。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症状出现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腹股沟、髋部疼痛、行走困难、髋部屈伸、旋转、内收、外展活动时受限,站立或负重时加重,甚至不能行走,只能卧床或坐轮椅,是我国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他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也可累及、但一般以单侧、非对称性关节肿痛为多见,经治疗后大多能恢复。
从国内外的研究报告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最初的症状出现开始到明确诊断的间隔时间平均延误可达5年左右,这就丧失最佳治疗的时机。故必须重视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防止残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科近十年来致力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和规范化诊治,每年举办强直性脊柱炎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出版了强直性脊柱炎专著,每年门诊和病房就诊和收治数千余患者,经过多年观察和研究,形成了诊疗特色,包括特殊影像学检查(强直性脊柱炎常规超声、MRI及CT)以协助早期诊断。治疗上采用综合治疗方案,特别是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类克、恩利、修美乐和益赛普等)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预后,通过早期诊治可以控制疾病进展,改善了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