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一院心脏外科采用改良Morrow手术方式成功为一名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解除心脏血流梗阻,这是该院近年来采用改良Morrow手术治愈这类疾病的又一成功案例。专家指出,肥厚性心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时发生猝死首要原因。
新术式主动脉一次阻断即可完成
该患者为一名60岁的女性,因“反复心前区不适伴胸闷、气促1年,晕厥1次”入院。检查发现,该患者心室肌普遍肥厚,其中流出道处最为肥厚,约18mm( 正常约7-10mm) ,心脏收缩时左室流出道只有4mm( 正常≥ 20 mm) ,左心室和主动脉压力阶差为143mmHg( 正常为0,大于50mmHg时需手术治疗 ) ,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且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专家最终诊断为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指征明确。
3月21日,中山一院区景松教授、王治平教授对病人施行改良Morrow手术,术中切除了肥厚心肌,避免损伤传导组织和邻近的瓣膜,同时对二尖瓣进行成形术,手术中只阻断了主动脉一次。
术后患者心脏自动复跳,当天拔除气管插管,第二日转出监护室。超声检查显示,患者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基本解除,二尖瓣前向运动消失,室间隔厚度从18mm降至9mm,心脏收缩时候左室流出道从4mm扩大到18m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压力阶差从 143 降至5.9mmHg(缓解了96%的梗阻),心脏收缩功能良好,术后2周康复出院。至今患者手术后已2个月,恢复良好。
新术式既降低手术风险又减少并发症
Morrow 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手术方式,主要切除肥厚的心肌组织以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但手术难度很大,所以国际上手术中大多数需要反复阻断、多次手术来完成,增加了患者的心肌损伤、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如果切除不小心还会切断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脏跳动障碍,或切穿室间隔导致穿孔。
所以,过去大多数病人术后仍有40-60mmHg的压力阶差。正是由于过往手术效果不佳,尽管有不少这类的病人,但绝大多数病人很少到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国内直到近年才有极个别医生把这种手术做得较好。
近年来,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区景松教授把美国引进的Morrow手术进行改良,增加了术前对狭窄程度和范围的评估,术中精确切除梗阻的心肌,做到一次阻断手术就成功解除梗阻,而且不发生室间隔穿孔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目前已通过该手术方式成功完成数例手术。
“隐形杀手”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易致猝死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发病率在0.1%-0.2%之间。目前我国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约有 200 万人,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广州市估计有3万病人。
专家指出,因为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确,所以很难预防,对病人危害极大,是青少年和运动员运动时发生猝死的首要原因。
对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导管酒精消融术效果也不确切,而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年长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以左室流出道肥厚梗阻为主,当压力阶差大于50mmHg时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