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胖子”当心代谢综合征

  一 、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医学研究证明,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又被统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全球性疾病,日益威胁人类的健康,引起全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代谢综合征患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常是正常人群的数倍。

  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肥胖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也增多,心、肺、脑、肝、肾等疾病随之增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统计,10%~20%的肥胖婴儿将成为肥胖儿童,40%的肥胖儿童将成为肥胖青少年,75%~80%的肥胖青少年将成为肥胖成人。

  最近,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公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蓝皮书》中,符合以下5项条件中任意3项,就可认定为代谢综合征:1.甘油三酯≥1.1毫摩尔/升;2.高密度脂蛋白,男孩<1.17毫摩尔/升,女孩<1.3毫摩尔/升;3.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4.腰围大于同年龄同性别总体人群腰围的75%;5.收缩压或舒张压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血压总体人群的90%。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17岁儿童中,有64.1%的人出现代谢异常。15~17岁的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男女生均为3.3%,另有19.8%的儿童至少有2项指标异常,64.1%的儿童至少有1项指标异常。

  二 、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家庭越是贫困、家长的文化水平越低,儿童肥胖的发生机会就越多,而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中国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吃苦太多,现在条件好了,尽量别让孩子吃苦,孩子什么都不干就是享福。实际上,正是类似这样的想法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

  “由动到静”危害大 儿童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的改变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儿童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静”的活动则明显增多,比如看电视、上网、做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如今儿童的主要生活内容。更有甚者,有车一族,专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连站、走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更不用说跑步运动了。生活方式上各种细微的变化,使现在的孩子活动不断减少,消耗的热量越来越少。

  摄入过多热量 现在的青少年,在运动越来越少的同时,每天摄入的热量却越来越多。过去渴了喝开水,现在渴了喝饮料。“糖多油大”的中式和西式快餐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可口”的热量。还有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甜点、糖果和各种零食的大量生产和销售,都使儿童日常摄入的热量远远高于以往。在这些“小胖子”中我们发现,他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物都已经摄入过量了,但是就是不愿吃蔬菜,营养摄入极不均衡。吃得多,动得少,必然导致体重增加,使各种慢性病威胁孩子的健康。

  三 、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肥胖不仅导致成人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上升,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即可对健康构成威胁。若此时进行积极干预,则可以显著降低成人期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各健康组织的推荐方案均是从预防和治疗各种危险因素入手,减肥、运动、处理个体危险因素等。建议低脂饮食,并摄入适量糖类及膳食纤维。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胰岛素抵抗患者有利,同时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患者应选择适宜的运动,如游泳、骑车、散步等,可有效减轻体重。以运动处方为基础,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调整)为始终,以肥胖儿童为中心,教师、家长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以日常家庭生活为主要调控实施的场地,配合寒暑假集中生活训练的综合方案。

  预防儿童肥胖症要从母孕期开始,控制每一时期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正常体重的儿童,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向肥胖的方向发展。

2013-09-22 04:49:47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闭经后还能怀上孩子吗
一般而言,闭经后自然怀孕的机会极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借助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仍有可能实现生育。但是考虑到怀孕的风险和女性的身体健康,建议闭经后的女性在决定是否怀孕前,应注意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闭经通常意味着女性的卵巢功能已经衰退,导致月经永久性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卵巢通常不再排卵,子宫内膜也不再周期性增厚和脱落,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然受孕的机会。特别是当女性达到自然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之间,卵巢内的卵泡已经耗竭,此时怀孕的可能性通常是比较低的。然而,闭经后并非绝对无法怀孕。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闭经时间较短、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或者由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暂时性闭经,女性仍有可能偶尔排卵。此外,随着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如试管婴儿等,也为闭经后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怀孕可能性。这些技术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式,帮助那些自然受孕困难的女性实现生育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闭经后怀孕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的卵子质量和生育能力都会下降,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面临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风险。因此,对于闭经后的女性来说,如果确实有生育需求,建议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怀孕的可能性。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有心脏病生过一个孩子了还能生吗
若心脏病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且前次妊娠分娩过程顺利,在严密医疗监测下,多数情况下可以再次生育;然而,当心脏病严重,心功能差或前次妊娠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再次生育风险极大,不建议妊娠。对于患有一些轻度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且通过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女性。若前次妊娠期间,心功能一直维持在Ⅰ级或Ⅱ级(即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未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分娩过程也平稳。这类女性再次妊娠时,只要在孕期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心脏专科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多数能够耐受再次妊娠和分娩过程。若女性患有严重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有效治疗等,心功能处于Ⅲ级或Ⅳ级(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或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前次妊娠可能已出现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心脏造成进一步损伤。这类情况下,再次妊娠会使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不建议再次生育。心脏病女性计划再次生育前,建议前往心内科和妇产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心功能测定等检查,明确心脏病类型与心功能状况。若医生评估可妊娠,孕期密切产检,增加心脏专科检查次数。若评估不适合妊娠,建议严格采取可靠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恐惧怎么克服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和恐惧,可采取建立积极沟通、鼓励参与活动、设定合理目标、培养特长技能等方法来克服。1、建立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体育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孩子能结识更多伙伴,拓展社交圈子,锻炼社交能力。在活动中,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3、设定合理目标: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以免孩子因无法达成而产生挫败感;也不宜过低,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成功。每一次成功完成目标,都能给予孩子成就感,逐步积累自信。4、培养特长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一技之长时,会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同时,特长培养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也能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避免过度比较,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抽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抽动症的孩子通常不能自愈。抽动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仅靠自身调节难以恢复,需要科学的干预和治疗。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比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导致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其次,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心理压力、不良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这些复杂的病因交织在一起,使得抽动症无法自行缓解。如果不对抽动症进行干预,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随着时间推移,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从偶尔出现的简单抽动发展为频繁发作的复杂抽动,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形象,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孩子可能因为抽动行为受到同伴的异样眼光、嘲笑,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社交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抽动症还可能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使病情更加复杂,自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症状,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以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也至关重要,如行为疗法,可帮助孩子学习放松技巧,减少抽动发作。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给予足够关爱和支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