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魏丽惠: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进展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约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有增高的趋势,美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有年轻化趋势,在发达国家,40岁以下患者由2/10万增长为40-50/10万。2002年全球约有198783例子宫内膜癌,其中50327人死亡,发病率6.5/10万,为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死亡率为1.6/10万。在第四届中华妇幼健康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魏丽惠就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进展做了详细讲述。

魏丽惠: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进展

  在我国,尽管缺乏全国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子宫内膜癌也呈现上升状态。对2004-200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回顾调查,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子宫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32/10万,位居第七位;子宫颈癌为2.84/10万,位居第九位。

  子宫内膜癌和肥胖

  魏教授介绍说,子宫内膜癌与肥胖有一定的相关性。女性在绝经后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可将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雌酮是绝经后妇女身体内主要的雌激素,绝经后的子宫内膜长期受到无孕激素拮抗的雌酮影响,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和癌变;脂肪组织过多将增加雌激素的储存,其结果是造成血浆中雌酮水平增高。

  肥胖和围绝经期者排卵减少后,孕激素的分泌减少,肥胖易伴有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伴有月经不调或必经,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肥胖者的高脂以及低碳水化合物、低纤维饮食增加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

  魏教授说:“75%子宫内膜癌均为早期患者,极早期可无症状。阴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仅根据症状难以确诊。”子宫内膜癌主要通过辅助检查诊断并确诊:阴道彩色B超(观察病灶部位、有无侵肌,流血阻力);CT、MRI检测,进行术前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分段诊断性刮宫病理学检查;宫腔镜(早期病变的镜下活检)。魏教授说:“5%的患者年龄都在40岁以下,因此治疗的同时保留生育功能就很重要。”

  由于保留生育功能应用孕激素治疗时有风险的,有条件者最好治疗前进行宫腔镜检查,确定病灶的范围,并经影像学检查除外淋巴转移。大剂量孕激素治疗3-6个月,并于治疗后定期监测子宫内膜癌病灶的变化。在治疗3个月时应用宫腔镜评估内膜变化。如病理证实内膜逆转,应尽早给与促排卵药物,并在完成生育功能后进行子宫切除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怡群)

2011-08-22 08:42: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李怀宁
精选
李怀宁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去咨询
擅长小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陷、儿童癫痫、脑瘫、感统发育、发育迟缓、自闭症、矮小症、性早熟、智力低下、遗尿症、增高、构音障碍、青少年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疏导、学习困难、厌学等多项治疗,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在儿童行为发育、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综合评估及康复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桂琴
精选
黄桂琴副主任医师皮肤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去咨询
青春期痤疮(青春痘)皮炎、湿疹、银屑病、脱发、疣、生理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荨麻疹、过敏性湿疹、寻常痤疮、溢脂性皮炎、鱼鳞病、真菌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动物性皮肤病、红斑丘疹鳞屑性疾病、皮肤附属器疾病。
李锋
精选
李锋副主任医师皮肤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去咨询
皮肤病规范诊疗倡导者,对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有独到见解及诊疗经验,擅长过敏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免疫性皮肤病及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如:银屑病、白癜风、带状疱疹、荨麻疹、湿疹、斑秃、皮肤癣病、红斑狼疮、硬皮病、痤疮、黄褐斑等疑难皮肤病,临床造诣深厚!
查看更多诊疗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内膜癌遗传几率有多大
子宫内膜癌遗传概率有多大,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子宫内膜癌并不具有遗传性。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比较明显,可以通过刮宫进行确诊,所以子宫内膜癌发现时多数是早期或中期子宫内膜癌。但部分患者因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误以为是月经一直耽误治疗,确诊时子宫内膜癌可能已经扩散出子宫的范围,到达盆腔或者到腹腔,则为中晚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多表现为不规则出血、阴道排液、阵发性下腹痛,晚期可出现腹部包块,长期肿瘤消耗可导致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一般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早期治疗以手术为主,晚期采用手术、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特殊情况的子宫内膜癌多属于Ⅱ型子宫内膜癌,即非依赖性子宫内膜癌,该型多见于绝经后年老体瘦的妇女,与雌激素作用无关,很少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绝经延迟等高危因素。特殊情况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浆液性癌,其他还包括透明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癌肉瘤等,其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化疗中主要应用的药物有铂类、紫杉醇以及阿霉素类药物,如多柔比星等。子宫内膜癌复发率和转移率极高,术后多数需要补充后续治疗,比如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延长复发时间、延长生存时间。 另外,积极改变生活习惯、节制饮食、加强锻炼,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内膜癌3c转移快吗
子宫内膜癌3c期转移速度,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免疫力和病情而定。如果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强,并且定期清洗阴道部位很少发生阴道炎或者感染症状,这种情况下患有子宫内膜癌之后,在早期进行检查并且及时治疗,扩散的速度就会相对降低。如果本身患者免疫力低下,在诊断时就已经发现子宫内膜癌处于晚期,就很容易导致癌症迅速扩散,一般情况下是顺着淋巴细胞组织进行扩散,需及时进行化疗或者其他方式治疗,但其预后效果相对前者差一些。因此,在临床上发现患有子宫内膜癌应该及时治疗。 子宫内膜癌3期肿瘤局部和区域的扩散,可以分为3a、3b和3c期,3a期就是肿瘤累及子宫的浆膜层和附件,3b期肿瘤累及阴道和子宫旁组织,3c出现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的转移。4期肿瘤侵及膀胱和直肠的黏膜和远处转移。3期、4期子宫内膜癌都属于癌症晚期。患者通常不可以进行手术,需要考虑放疗、化疗、大剂量孕激素或抗雌激素等治疗。 子宫内膜癌晚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手术、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手术可选择全子宫切除术和双附件切除术,并行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III期或IV期亦应尽量缩瘤,为术后放化疗创造条件。术后辅助放疗在临床应用较多,手术探查有淋巴结转移或可疑淋巴结转移给予全盆腔照射。化疗中主要应用的药物有铂类、紫杉醇以及阿霉素类药物,如多柔比星、顺铂等。癌症晚期和复发性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选择激素治疗,一般建议单独应用大剂量孕激素,如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和炔诺酮等。需注意,治疗所需用药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内膜薄会得子宫内膜癌吗
子宫内膜薄一般是不会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以阴道流血、阴道异常流液为主要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迄今不明,目前认为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相关,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子宫内膜薄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或者是过度肥胖等因素造成的。 1、内分泌失调 如果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内膜薄,需要根据具体是哪种激素异常,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比如说雌激素低,可以遵医嘱周期性的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疗。如果是催乳激素高可以遵医嘱服用溴隐亭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则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等进行治疗,改善情况疗。 2、过度肥胖 在肥胖的女性,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偏薄。因此,建议肥胖型女性注意控制体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体重是提高孕育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孤立肾会导致子宫畸形吗
孤立肾不会导致子宫畸形。这是由两者不同的胚胎发育机制以及生理功能所决定的。对于孤立肾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密切关注肾脏功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肾脏问题。首先,从胚胎发育角度来看,肾脏和子宫有着各自独立的发育起源和过程。孤立肾是由于胚胎时期一侧肾芽发育异常或未发育所致,主要涉及泌尿系统的发育问题。而子宫是由两侧副中肾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的,其发育过程主要受生殖系统相关基因和激素的调控。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胚胎发育路径相互独立,孤立肾所涉及的发育异常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子宫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因此不会导致子宫畸形。其次,从生理功能方面来讲,孤立肾主要承担着人体的代谢和排泄功能,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而子宫的主要功能是孕育胎儿和产生月经,与肾脏的生理功能没有直接关联。孤立肾虽然会使肾脏的负担加重,但并不会对子宫的功能和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不会引发导致子宫畸形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无论是否存在孤立肾,女性都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妇科问题,保障生殖系统的健康。如果有生育计划,应提前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孕前评估,以确保孕期母婴的安全。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检查子宫肥大是b超检查吗
检查子宫肥大通常是通过B超检查。对于需要进行子宫肥大检查的患者,建议在检查前适当憋尿,这样可以使膀胱充盈,更好地衬托出子宫的形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首先,从B超检查的原理来看,B超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能够清晰地显示子宫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当子宫出现肥大时,B超可以准确测量子宫的各个径线,如子宫的长径、宽径和厚径等,并与正常子宫大小的参考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子宫是否存在体积增大的情况。而且,B超还能观察子宫肌层的回声,若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这也是子宫肥大的常见表现之一,通过B超的这种成像原理,可以为子宫肥大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形态学依据。其次,从B超检查的优势来说,其是一种无创、便捷且重复性较好的检查方法。患者无需承受痛苦,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创伤,能够较为轻松地接受检查。同时,B超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医生能够迅速获取子宫的图像信息,及时做出诊断。如果需要对子宫肥大的情况进行动态观察,B超也可以多次进行,方便医生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此外,在检查前应向医生如实告知自己的病史、症状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更全面地进行诊断。若B超检查发现子宫肥大,应遵医嘱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是否存在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等疾病,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宫颈妊娠术后对子宫的影响大吗
宫颈妊娠术后对子宫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若手术过程顺利,病灶范围小,且患者身体素质良好、恢复能力强,通常对子宫影响不大;反之,若手术难度高,病灶广泛,患者本身体质差或有基础疾病,术后对子宫的影响往往较大。当宫颈妊娠发现及时,病灶局限于宫颈管浅层,且体积较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医生可借助先进的宫腔镜技术,精准定位并清除胚胎组织,最大程度减少对宫颈及子宫其他部位的损伤。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能有效避开重要血管和组织,术中出血少,术后宫颈黏膜可较快修复。同时,年轻、无基础疾病且身体素质好的患者,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强,术后能迅速启动愈合机制,子宫肌层及内膜受影响程度低,一般不会出现宫颈粘连、子宫瘢痕挛缩等严重并发症,对子宫正常功能及后续生育影响通常比较小。若宫颈妊娠病灶较大,已侵犯宫颈深层组织,甚至累及子宫峡部,手术难度会大幅增加。为彻底清除病灶,可能需切除部分宫颈组织,这会破坏宫颈的完整性,术后易形成较大瘢痕,影响宫颈弹性和功能。术中若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为挽救生命,可能采取子宫动脉结扎等措施,这会影响子宫血供,导致子宫肌层缺血,影响子宫收缩及内膜修复。此外,若患者本身存在贫血、感染等基础问题,术后恢复缓慢,还可能引发盆腔炎等并发症,炎症蔓延至子宫,造成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严重损害子宫功能,增加不孕、流产、早产等风险。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护理,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若有生育计划,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子宫恢复状况,选择合适时机备孕,孕期加强产检,预防不良妊娠结局。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需要做手术吗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不一定需要做手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对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活检等,以明确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方面,可能是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导致的。在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但肾上腺等其他组织仍可能分泌少量雌激素,长期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使子宫内膜增厚。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厚程度较轻,且病理检查未发现异常细胞,可先采取药物治疗等保守方法,通过使用孕激素等药物来对抗雌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萎缩,不一定需要手术。另一方面,如果子宫内膜增厚是由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引起的,那么手术治疗通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为癌症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不及时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其次,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也是决定是否手术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年龄相对较轻,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且经评估手术风险较低,那么对于有癌前病变或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手术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然而,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合并有多种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严重的糖尿病等,手术风险较高,此时可能不建议进行手术。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和整体健康状态。如果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