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疾病,我国古人及亚述人和巴比仑人都认为龋齿是由于牙齿被虫子腐蚀而造成的,这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所造成的错误认识。自公元前2世纪至现代对龋齿的认识有很多学说,有化学细菌学说、蛋白分解学说、蛋白分解-螯合学说、糖原学说、四联因素论。目前公认的多为四联因素论。它指出龋齿的发病与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四大因素有关,即龋病的发生要求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丛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存在足够的时间。
病因
首先,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主要条件。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上产生龋病的重要环境。口腔卫生好坏也是龋病发生的条件,良好的口腔卫生使牙菌斑形成受到控制,从而控制龋病的发生。
二是食物。食用粗糙的食物有一定的自洁抗龋作用,食用粗糙的食物不易产生较丰厚的牙菌斑和积聚较多的酸,从而不易形成患龋病的条件。而精制食物中蔗糖的含量较粗糙食物多,糖进入菌斑,菌斑内的致龋菌使糖发酵,形成各种的酸,这些酸在牙面停留时间较长,将牙齿硬组织溶解破坏而产生龋病。在牙齿发育期间、两餐之间及临睡前吃糖更为有害。
三是宿主。宿主是指对龋病的易感程度,宿主对龋病的敏感性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齿的形态与结构,机体的全身状况。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处易患龋病。唾液有清洁牙齿的作用,唾液的某些成分对龋齿和牙周病能起到抑制作用。其他如遗传、营养、矿物质、内分泌对宿主的抗龋力有一定的影响。
四是时间。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慢的过程,碳水化合物滞留于牙面上所需的时间、牙齿萌出所需的时间、菌斑从形成到具备致龋力所需的时间,均是影响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四联因素论把细菌、宿主、食物和时间共同作用,归结为造成龋病发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龋病是牙齿的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逐渐被破坏的疾病。龋病是人类常见病,患龋病的牙齿亦称虫牙、蛀牙。龋病不仅使牙齿缺损,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咀嚼功能障碍等,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牙髓、牙槽骨及倾骨的炎症。
[临床表现]
龋病容易发生于牙画的隐蔽部位,龋损导致牙齿的颜色、形态、质地发生变化,牙齿硬组织的损害不能自身修复,临床上根据牙齿的龋坏程度,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浅龋即牙釉质龋,牙齿上未形成龋洞,病变仅限于牙釉质内,牙齿病变部位多由半透明的乳黄色变为浅褐色或黑褐色,此时不会产生什么主观症状,但牙颈部浅龋多已破坏到牙本质,应注意。
中龋病变破坏到了牙本质浅层,牙齿已有龋洞形成,牙齿对酸甜食物较为敏感,特别是冷刺激尤为明显,刺激去除后,症状消失。
深龋病变破坏到了牙本质深层,牙齿有较探的龋洞形成,温度刺激、化学刺激以及食物进入龋洞肘均引起疼痛,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产生自发性疼痛。
[诊断]
1、牙齿龋坏部位颜色由半透明的乳黄色变为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褐色。
2、牙齿正常形态出现缺损,进而有龋洞形成。
3、牙齿质地由光滑坚硬的表面变为松软乃至崩溃。
4、线检查龋损部位透射影。
5、除浅龋外,对冷热酸甜有刺激痛,但龋坏牙齿无自发痛。
[治疗]
浅龋、中龋、深龋的治疗的方法各不相同。
1、浅龋:未形成龋洞的可涂以防龋药物,如75%氟化钠甘油糊剂或氨硝酸银,已形成龋洞的制备洞型后可直接充填。
2、中龋和深龋:首先判断牙髓有无充血症状,牙髓情况正常者,消毒窝洞,用垫底材料(如磷酸锌粘固粉)垫底充填,有充血病状的,作安抚治疗(如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封闭龋洞,观察1—2星期,无症状的可去除一部分氧化锌并作永久充填。如有牙髓炎症状的就作牙髓治疗。
充填龋洞时,可根据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能,使用银汞合金,玻璃离于水门汀,复合树脂等多种材料。
[预防与调养]
1、早晚认真刷牙,特别注意牙齿沟窝及邻面等不易刷到处。
2、用含氟牙膏刷。
3、睡前(或刷牙后)不进甜食。
4、及时治疗浅龋。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邓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