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讯·广东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医讯·广东

家门口享受高水平眩晕诊疗 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举报/反馈
2022-08-08 13:52:2839健康网

有人晕起来天旋地转,有人晕起来脚踩棉花,还有人眩晕头晕分不清...其实,眩晕发作在临床中是十分常见。眩晕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急诊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可位列前三位。



眩晕发病率高,东院眩晕中心4年接诊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人眩晕的患病率为7.4%;25%耳科急诊患者主诉为眩晕症;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40%,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25%;高发年龄为40岁左右。发病率那么高的疾病,它有什么特点呢?据了解,眩晕症状往往反复发作和迁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影像科等多学科领域,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往往导致患者在多个专科之间反复辗转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困扰和负担。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于2018年3月成立眩晕中心,不断探索优化,一方面,牵头联合华南八省近100家理事单位成立华南眩晕中心联盟,不断下沉优质眩晕诊疗资源,壮大联盟队伍,形成转诊机制,让群众受惠;另一方面,上线眩晕患者一站式管家服务,让眩晕患者少走弯路,得到及时治疗,至今,东院眩晕中心接诊相关患者超过2万例,完成前庭评价超过6000例。

在昨天召开的“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2年学术会议”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执行院长、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海威教授介绍,“经过4年多的发展,东院眩晕中心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并通过办班培训、基地进修、学术交流、巡回义诊等方式,拓展至周边省市,下沉至基层医院。但是,目前各级医院医疗人员对眩晕相关性疾病的诊治规范度仍旧不足,对前庭综合评价技术的掌握、检查质控参差较大,导致对于患者病情及前庭检查的评价异质性大,而影响患者的准确诊疗。因此,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具有迫切性及重要性,其有助于推动眩晕相关疾病的规范化防治及学科全面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不在少数,身心折磨苦不堪言

来自梅州的罗女士,今年38岁,但已受眩晕困扰6年,在做低头、起卧等动作时经常觉得周围物体晃得厉害,这一晃就是几年。去年开始,逐渐出现站立、行走不稳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工作,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完善颅脑MR未见异常,考虑“神经功能紊乱”,接受文拉法辛等药物诊疗,症状仍旧没有改善。在朋友推荐下,罗女士来到了东院眩晕中心就诊,通过视频眼震图等前庭功能检查发现,罗女士左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结合病史资料,考虑左侧后半规管耳石症(PC-BPPV)合并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PPPD),后对症进行了耳石复位治疗并加强认知及平衡康复训练,没多久,罗女士的头晕及不稳症状就有了明显改善,“整个世界终于又重新安定下来了”,罗女士说道。

无独有偶,同样将近40岁的姜女士,1年前突发眩晕,后逐渐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常常头昏以至于只能躺着,有一次甚至因为走路不稳摔了一跤,在当地医院就诊,完善眼震视图检查发现自发眼震,但未进一步完善全面前庭功能评估,诊断为“中枢性眩晕”,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后,眩晕症状稍有改善,但持续性头昏、站立行走不稳的现象仍然存在,只能勉强支撑不影响日常生活。但今年,姜女士再次发作眩晕,整个人都是飘乎乎的,无法独自行走,需要搀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多方打听,来到东院眩晕中心就诊。在做了全面前庭评价后,发现姜女士右侧前庭功能显著减退,多个周围神经抗体阳性,最终诊断为“自身免疫内耳病”,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经过治疗后,姜女士头晕症状明显改善,但行走不稳感依旧存在,考虑为首次发病后前庭功能减退未完全代偿所致,需要日后长期进行针对性的前庭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才能逐渐恢复。

“其实这两个病例很像,初发疾病都为眩晕相关常见疾病,但限于当地不够完善的眩晕诊疗客观条件与技术,使患者走了一些弯路,在过往我们接诊的病例中,有大量的病人来自于广州周边城市,甚至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方的跨省病人也不少,如果我们有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机制来规范与协助各地域共同发展,可更好避免患者辗转求医之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神经一科徐雪医生介绍道。


建立标准,以点带面,普惠基层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从专病领域推进分级诊疗,实现专科的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完善“从急病到慢病”的延伸,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专委会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1+1>2”的眩晕诊疗体系, 即“1个中心,1条通路,实现体系建设、学科发展、百姓受惠多点开花的效果”。具体来说,“1个中心”指的是眩晕中心的建设,包括前期人员、设备、技术、项目、流程的规划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1条通路”指的是省-市-县各层级、各单位全链条建设,一是完善会诊转诊制度,实现互通有无;二是加强交流, 通过办班培训、驻场指导、基地进修、巡回义诊等模式,交流先进技术及经验,提高诊疗水平”黄海威教授介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陈砺巡视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致力推动眩晕中心建设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二是促进学科交流,完善考核管理体系,打破异质性评价标准所造成的沟通壁垒;三是普惠基层百姓,最大程度避免奔波之苦及漏诊、误诊止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进而提升广东省眩晕诊治水平,同时,她对专委会建设提出“管理有规范、临床有思路、科研有创新”的要求。

广东省医院协会刘敏涓副会长在采访中表示,尽管国内近年来对于眩晕医学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学术组织不断建立,但多在本学科范围内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构建标准,此次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委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同质化体系的建立,通过立标准、树标杆,推动先进经验及技术更广泛推广,最大可能避免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影响所带来的误差。

“就像是建立一个品牌,有自己研发的标准的管理流程体系以及探索出来的具有竞争力的秘方,各个加盟店只要按照这套标准来做,就可以做出差不多的效果,当然,各个加盟店的位置、人流量等可能不尽相同,但只要他们带着需求,来到店里,提供的服务标准和质量都是一样的。眩晕诊疗体系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标准,以实现以点带面式的快速准确的推广,惠及更广大的基层医院及当地百姓,“黄海威教授生动阐释。

据悉,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是国内率先成立以眩晕这一“非急症中心”建设管理为主旨的专业委员会,覆盖21个地级市。专委会旨在制定“眩晕中心”的建设标准与流程,推进眩晕中心建设规范化进程与过程质控,制定眩晕诊疗规范,推进眩晕诊疗专业化,更好地推动省内眩晕诊治工作发展,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提供依据,为基层医疗单位眩晕患者提供合理、优化的治疗,整体提升我省的眩晕相关疾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利用省级三甲医院资源为老百姓健康服务,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通讯员:郑亦楠、何旭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