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很少去小诊所看病,这次是因为先生的手发病,突然肿得动不了,因时间太晚,去大医院的话,医生也下班了,所以只好就近去小区外面的小诊所。这个诊所不大,是路边一幢几层的楼,外墙上写着写着“谢志斌医馆-中西医特色治疗”。一层的大堂,经常坐着好多打点滴的患者。据平时观察,一年365天,人流量不断,猜想这样的诊所在费用上也不至于宰人,也不至于乱诊断吧……哪想到,做完治疗后才觉得后怕,怕得很!
不用挂号,估计病情找医生
进诊所后才知道,原来不用挂号的,自己判断一下是什么问题,进去找医生就好。如果自己搞不清楚,在诊所里找个工作人员问一下,就会告诉你找谁。我们找了个人问,就被诊所里类似“护士”的大妈指引进一个房间,让房间里的医生看。
发现:就算这个医生不擅长这个科的疾病,也不会建议你换另外的医生
人少,看病快
进去后挺高兴的,医生周围仅围着三个人,两个是病人,一个是陪同。对公立大医院来说,可不容易见到这种患者稀疏的场面,人满为患是常事,看个病花上二三个小时等待,也很正常。小诊所,人少,看病快,省时间;坏处,根本没什么隐私,没有叫号的秩序,全部患者围在医生旁边等待。
很快就轮到我们了,医生看了一下肿起的手肘,捏了捏,问了几句,说可能是滑膜炎,要做针灸、打点滴、热疗、吃药,大概一个星期才能好。
感受:感觉诊断还是很马虎
不同症状,似乎人人都要做针灸
医生看完一个病人,开完单,就让交费,交完费,拿单回来做针灸,做完针灸,又接着回来看下一个病人,不慌不忙。如果是单个病例,没得比较,因为我们站在医生旁边看他诊断了几个病人,发现:不管病人诊断结果如何,最后都是要求做针灸,必须的。。
出来的时候发现,医生诊室门口坐了个年轻女子,据说是感冒,扎了一头的针,连两只手也都扎上了,像刺猬。
疑问:难道“中西医结合”就是指每人都要做针灸?还是仅仅因为巧合?
大庭广众之下打针,毫无隐私
准备打针了,问在哪里打?刚刚收完费的大妈努努嘴说,进来,坐那凳上吧。
一看那凳子,摆在药架中间,无遮无拦,左边是透明的玻璃,右边是向路边的窗户。。
进去后,大妈麻利的从抽屉里拿出一包一次性的针,从药架上取下药品,吸进针管,再从白大褂里掏出一根棉签,醮上碘酒涂上,开始打针。打完后,把棉签往针眼处一按,说,可以了。后来发现居然按错了位置,鲜血直往外崩。。。
发现:大妈刚刚收完费,又没洗手,又没消毒,又没戴手套,而且棉签是散装着放在衣服口袋里的。
无病历,也无药单
看完病,交完费,做完针灸,打完针,做完热疗,拿完药,花了近2个小时,合计才55块。药是用小纸袋装的,一片一片的,不知道是什么药,只是在袋子上写了服用次数和粒数。
疑问:到底是开的什么药呢?患的是什么病呢?如果打针的人拿错了药注射进去,或者拿药的人给错了药,有什么凭证找回医院负责呢?
后续
先生坚持吃了几天药,做了几天所谓的针灸、理疗。据说做完当天有改善,之后就没有好转了,估计开的是一些消炎药,起了点消炎作用吧。
记得之前采访省中医院相关针灸专家的时候,专家谈到,手法好的专家,针灸进去的时候是没什么感觉的,直达患处时,有酥麻的感觉,比较舒服,而且一般很快可以缓解疼痛。而据先生回忆,针灸的时候,有些针扎进去疼,有些没感觉,有些感觉有点麻,扎完手肿得更厉害了,搞得他都怕了,不敢再去。而所谓的理疗,就是一个热敷的东西,敷在患处。
对于这种小诊所,只能说怕!怕!怕!虽然看病快捷,但仍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单从安全卫生的操作流程上看,就存在很多问题,怎么可以一边收费,一边打针?怎么可以把棉签散装的放在口袋里?怎么可以没有病历?收完费,怎么没有明细清单?
就医难,就医难,难在哪里?难在大医院不好进,小医院又不敢进。
现今老百姓就医确实很难,确实需要更多的民营和社区医院站出来,分担大医院的压力,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对于医疗的卫生问题,他们并不清楚,而且很多人也确实没有能力去大医院就诊,小诊所是他们治疗的便捷去处,但这样的去处,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健康吗?能让老百姓看完病后,得到相应的保障吗?至少从现在看来,是不能的。希望国家可以拿出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这些民营诊所,至少在操作和流程上应该规范,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权益,规避一些操作上隐藏的安全问题,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相信规范后,将会有更多百姓信赖民营和社区医疗机构,真正缓解中国看病难的问题。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邹莲)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全科
河南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河南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河南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