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治疗青春痘 你必知的八大误区

廖列辉 皮肤科,皮肤科,皮肤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推荐阅读:

    青春痘治疗——药非万能 未病先防是根本

    只需4000元 轻松祛除青春痘疤痕

  青春痘做为一种高发常见病,其带来的林林种种的心理、生理问题毋庸赘言,个中痛苦滋味青春痘患者自有最深切感触。然而令青春痘患者异常苦闷与懊恼的是:青春痘作为一种常见皮肤疾病,并不是医学中难以逾越的禁区,但是为何治疗起来如此之困难?反反复复发作竟难以得到根治?

  久治不愈的青春痘患者对医生的质疑逐渐演变为不信任感,转而迷恋上各种“美容师”的怂恿,沉溺在民间偏方中不能自拔。美容师的秘方以及民间偏方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有时候会将患者引至错误的轨道上,但事实却是经过无数人栩栩如生、口口相传的偏方误区,反而变得异常流行。错误的治疗手段、治疗误区,不仅浪费钱财,更不利于青春痘患者的早日康复。

  为了避免更多的青春痘患者步入治疗上的误区,39健康网小编特意邀请到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廖列辉主任为您详细解析——青春痘治疗上的常见误区,从科学的角度给与系统、详尽、权威的指导。

  专家简介:

皮肤科廖列辉主任:治疗青春痘  你必知的八大误区



  专家简介:廖列辉,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常见病(如带状疱疹、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痤疮、脱发等)以及性病(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前列腺炎等)。>>>详细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全天;周一夜诊。

  预约电话:020-81887233

  误区之一:青春痘可以自行消退无需治疗

  专家视点:青春痘当防治结合  能否自行消退归结于内分泌是否回归平衡

  有部分青春痘患者长痘后,并未前往医院接受治疗。潜意识里认为:青春痘是青春发育期必经阶段,青春期过后青春痘便会自行消退。还有部分患者受到一种流行观念的影响:只要青春痘出现白色米粒状的分泌物挤出来,青春痘便自行会自行消退。

  对此类患者的观点,廖列辉主任认为:要想避免青春痘的发生,最好的办法便是做好预防。青春痘生长与内分泌失衡密切相关,青春痘能否自行消退归根到底在于内分泌失调的现象是否回归平衡。倘若形成了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今生状态,致内分泌较协调,则青春痘可能消退。

  但是大多数患者却并不能做到以上几点,因此采用必要的药物治疗,协调内分泌平衡,对于青春痘消退影响深远。此外,早期、及时和正规地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且能防止青春痘把横的形成。

  误区之二:青春痘结婚后或者过了发育年龄便会自然好转

  专家视点:少数婚后会好转  关键仍然在于激素水平是否均衡

  小李从16岁起便开始长青春痘,疯狂的发育加上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脸上的青春痘也如野草般疯长。面对疯长的青春痘小李并没有采取去医院检查治疗,在当地流传一种观点:过了发育阶段或者结婚后青春痘自然会变好。转眼十年已经过去,已婚的他脸上依然有很多“青春痘”。小李忍不住地想问专家:“为什么结婚了这么多年了青春痘还没好?”

  面对青春痘结婚后便会好转的提法,廖列辉主任认为:临床上不排除某些患者结婚后青春痘便会痊愈,对于少数患者而言,通过性生活等达到内分泌平衡。但是对于大多数青春痘患者而言,结婚后青春痘便自愈的提法是有待商榷。

  随着年龄的增大,伴随着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自我修复机制的健全,内分泌渐趋平衡。痤疮逐渐好转消退,但是这时的人通常结婚,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结婚后青春痘便会自愈。

  误区之三:青春痘反反复复发作是治不好的疾病

  专家视点:患者用药不规则  稍效即止是主要原因

  临床中,常见这样一种患者:青春痘爆发时,常出现脓包、发炎、红肿等症状时,便前往医院治疗。吃过一段时间药物后,脓包缩小,炎症消退、发炎症状消失时患者便停止吃药。不料,停药几日后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青春痘再次爆发。反反复复发作的青春痘,久而久之在患者心中变形成了治不好的疾病,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听之任之疯长,结果惨遭“毁容”。

  廖列辉主任认为::青春痘属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因此对于大多数痤疮患者尤其是中、重度患者需要调节内分泌治疗,要求进行足够疗程的药物调理(一般两个月以上),千万不可见效则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且从中医角度来讲,讲究“用药如用兵、兵贵神速”,要一鼓作气,否则再而竭、三而衰。明白其中道理,患者就不会服用药物没几天便轻易埋怨医生处方不力,更不会认为青春痘是治不好的顽疾了。青春痘治疗八大误区

2009-11-30 09:20: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跃华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三甲
良性眩晕症什么原因引起的
良性眩晕症可能是由于睡眠不足、颈椎病、耳石症等原因引起的。良性眩晕症一般可以治愈,因此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1、睡眠不足 如果患者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者睡眠的质量不高,对大脑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睡眠不足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减退、健忘、反应迟钝及疲倦、神经衰弱等症状。要改善睡眠不足的情况,就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比如睡前到户外散步、放松心情、喝一杯热牛奶、洗温水澡或者热水泡脚,听轻松的音乐,使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之后再睡眠。睡眠不足的患者还可遵医嘱使用中药来调理,提高睡眠质量。通常安神助眠的食物有酸枣仁、百合、莲子等可熬粥喝。睡眠不足的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物来治疗,如地西泮等。 2、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性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和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失眠、颈部酸、胀、痛等。颈椎病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复方氯唑沙宗片等进行治疗,也可进行牵引、超短波等物理治疗。 3、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的眩晕,为内耳引起的眩晕病,属于一种自限性外周前庭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耳石症具有自限性,因此部分耳石症患者可自愈。耳石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此操作应该由专业医师判断后再进行操作,通常可在眩晕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门诊完成。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耳膜眩晕症有什么症状
耳膜眩晕症一般指的是耳石症,耳石症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1、头晕耳石症属于一种良性位置性眩晕,可能跟内耳耳石发生脱落有关,容易出现头晕的症状,特别是头部位置变化时,头晕的程度会更加严重。建议患者多卧床休息,避免做剧烈运动。2、恶心如果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严重,还可能会使颅内压有所升高,从而出现恶心的情况。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氧氯普胺片、盐酸异丙嗪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呕吐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受到一定的刺激,容易出现呕吐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喝温水进行改善。4、耳鸣耳石症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耳鸣的症状,可能跟长时间的生活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中有关,也有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耳石复位的方式进行处理。5、听力下降如果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严重,还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甚至会伴有耳闷胀感的现象。建议患者多卧床休息,避免做比较剧烈的运动,也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谷维素片、甲钴胺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患者需要时刻注意身体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良性阵发性眩晕症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良性阵发性眩晕症可能是由于耳石症、梅尼埃病、颈椎病、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原因所导致。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式来进行缓解。 1.耳石症:通常与头部外伤或者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在发病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发生,并且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片等促进内耳循环的药物辅助治疗。 2.梅尼埃病:可能与遗传因素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原因有关,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的症状,并且还会伴随有明显的眩晕现象。此时可遵医嘱服用前庭神经抑制剂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苯海拉明片等。 3.颈椎病:如果自身患有比较严重的颈椎病疾病,可能会因为颈部关节突出压迫到椎动脉,从而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使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或者是按摩等方式进行改善。 4.高血压:若存在高血压的情况,则会因为血压升高而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引起此症状。对此应及时遵医嘱选择硝苯地平控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5.脑供血不足:若存在脑供血不足的现象,则会因脑部缺氧而引起头晕眼花的情况发生。对于该情况可以遵医嘱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凝药物来治疗。 除此之外,还可能与耳后乳突炎、突发性耳聋等情况有关。建议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避免长时间处于焦虑的情绪当中。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