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说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数量越大则贫血越严重。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破坏程度和转归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在我国经部分地区调查,每10万人中有1.87 ~2.1人发病,与日本报道的发病率相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急性型与慢性型病例的比例为1∶4.6。再生障碍性贫血似属中医学“虚劳”、 “虚损”及“血证”的范畴。以往认为是不治之症,经过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对其预后已有改观。据调查,平均死亡年龄延长,病死率下降,患病率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1)躯体表现:患者皮肤、粘膜苍白、有出血点或紫斑,重症患者有眼底出血、视物不清、头痛、头晕等颅内出血症状。部分患者有血尿或便血。
(2) 急性再障,常伴有贫血、严重的感染和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哪些治疗方法?
(1)支持治疗,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避免出血,杜绝接触各类危险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2)对症治疗:a、纠正贫血,通常认为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患者对贫血耐受差时,可输血。b、控制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而同时有感染者,应注意合并颅内出血的风险,可输血小板。当任意供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时,改输HLA配型相配的血小板。c、控制感染,感染性发热,应取可疑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尿、粪便、血做细菌培养,并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肠道菌群失调。
(3)针对发病机制治疗:a、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C),是目前治疗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用药前根据说明书决定是否要做过敏试验,静脉滴注ATG不宜过快。b、临床常用环孢素、雄激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环孢素也可用于慢性再障。c、造血细胞因子,包括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主要用于重型再障,有促进血象恢复的作用。
(4)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障,适用于有合适供者、年龄不超过40岁的患者。
(5)中医中药,主要用于慢性再障患者。
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会产生那些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可出现痤疮、浮肿、体重增加等表现。男性患者一般不严重,女性患者还可有毛发增生、声音低哑、闭经、乳房缩小等男性化现象。严重者可发生肝内胆汁瘀积性黄疸,但停药后可消散。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在急性发作期,病情重,死亡率高。优良的护理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及时预防及处理合并症的发生,对抢救患者,延长患者生存期均有重要作用,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病情重,患者的精神负担重,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患者亲属及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仔细耐心的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2)在急性期,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在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活动。
(3)注意饮食的选择:宜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高热或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选择无渣半流或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禁食。
(4)搞好患者的清洁卫生工作:因出汗、发热,皮肤可并发脓肿,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给患者洗澡,更换内衣。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
(5)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嘱患者饭后漱口,多饮水,必要时用含二性霉素B的漱口液预防真菌感染。若口腔内有溃疡或炎症可局部涂抹药膏。
(6)由于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全身抵抗力低下而易发生感染,因此要注意保持病房清洁。房间内应定期消毒。当患者白细胞低于0.5×109/L时,应移住隔离室,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并谢绝探视,以减少感染的机会。有条件者可使用无菌隔离室或层流室。
(7)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倾向及其他病情变化。
(8)患者病情缓解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血象,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严格避免接触对骨髓造血有害的药物。若因职业关系接触造血毒物,如X光、放射性物质、农药等,应做好防护工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育龄期妇女应避孕。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住房要通风。忌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类、退热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药物。用乌鸡白凤丸内服,每次1丸,每日2次,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2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可显著好转。若再配以人参养生丸,则效果更佳。
(实习编辑:陈衍)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 淋巴瘤血液内科(儿童肿瘤中心)
副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 淋巴瘤血液内科(儿童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