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糜烂可能是由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滥用、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引起胃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食道糜烂。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剂量或停药可以缓解症状。如果需要继续用药,建议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片、硫糖铝咀嚼片等。
2.酒精滥用
酒精能够直接刺激食道黏膜,引起局部充血水肿,严重时会导致糜烂的发生。戒酒是治疗酒精滥用的主要方法,患者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帮助戒酒,比如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参加户外活动。
3.反流性食管炎
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造成食管黏膜受损,进而发生糜烂。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抑酸药物进行治疗,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
4.食管裂孔疝
当膈肌上的小孔扩大,使得腹腔内的脏器(包括胃)部分进入胸腔,增加了胃对食管的压力,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受到摩擦而出现糜烂。手术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腹腔镜微创手术可缩小裂孔以恢复其正常解剖位置。
5.食管下段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去正常的松弛功能,导致食物和液体不能顺利通过,引起食管下端压力增高,进而产生疼痛感。内镜下注射肉毒素A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减少贲门肌肉的收缩频率和幅度来缓解症状。
针对食道糜烂,建议定期进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以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发现其他相关病变。饮食方面宜选用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及酸性食物,以减少胃酸对食道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