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吃得太多怎么办 学会这几种方法给胃减减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要团圆庆祝,走亲串户一顿又一顿的丰盛家宴,人们吃了一顿有一顿的美食大餐,油腻的食物吃多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那么,经过一整个春节的折腾和重压,也需要给胃减减负。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四种减轻胃负担的方法吧。

吃得太多?快给胃减压

吃得太多怎么办 学会这几种方法给胃减减压

  燕麦木耳清清肠

  春节期间吃多了,肠道负担比较大,需要适当清清肠。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润肠作用。用燕麦来熬粥是最常见的吃法,崔军还建议大家“喝燕麦”。就是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苹果葡萄干,既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还有就是木耳,它被称为“素食中的荤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木耳中含有丰富的黏性菌类多糖,经常食用木耳也可以起到清肠的功效。

  油腻的食物要少

  “每逢过节胖十斤”是很多人在节假日的真实生活写照,假期没有了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运动量少了,懒觉睡得多了,吃得也较油腻。崔军建议,节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尽量做到饮食清淡少油腻。

  过年期间我们要准备很多食物,其中一项就是油炸食物,包括炸肉、炸鱼、炸藕合等等。油炸会把低脂肪的粮食、薯类、蔬菜等统统改造成脂肪含量20%以上甚至超过30%的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经常食用油炸食物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进而会增加超重肥胖的危险。而且,油炸不当还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这时,做饭要尽量少放点油和盐,如果让口味一下子变淡比较难,可用一些替代的,比如适当增加酸味物质。少油也不是完全不吃油,只是炒菜时盖住锅底即可,别让成品菜表面浮着一层油脂。

  尝尝芝麻海带

  饮食搭配不得当,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损害免疫系统的功能。然而,如果搭配巧妙,就会产生1 1>2的效果,使得营养翻倍。崔军建议大家可以尝尝芝麻拌海带。

  芝麻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海带则不仅能净化血液,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更重要的是与芝麻搭配食用,有净化血液、美容、抗衰老的功效,还可健脑,经常用脑子的人,不妨试试。

  改掉臭毛病

  春节过后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免不了有推杯换盏的情况。崔军提醒,在吃海鲜时最好别饮用啤酒。虾、蟹等海产品在人体代谢后会形成尿酸,而尿酸过多会引起痛风、肾结石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鲜的同时,再饮用啤酒,就会加速体内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鲜的时候,千万别喝啤酒,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2017-02-20 00:27:45浏览9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甲沟炎在家处理的方法,用什么药膏
在家处理甲沟炎可通过清洁护理、物理缓解、修剪指甲等方法处理,常用药膏有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需遵医嘱使用。若甲沟炎症状严重,如出现剧烈疼痛、脓肿较大、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一、处理方法:1、清洁护理:用温水加适量盐调配成淡盐水,将患甲浸泡其中,每次15至20分钟,每天2至3次。盐水环境不利于细菌生长,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炎症。浸泡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患部干燥,防止细菌滋生。2、物理缓解:若甲沟炎导致局部红肿,可采用冷敷的方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甲周围,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当炎症有所缓解,红肿减轻后可改为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患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消散。3、修剪指甲:避免指甲剪得过短,两侧甲沟处应保留适当长度,让指甲覆盖住甲床边缘。指甲边缘要修剪整齐,避免有尖锐的角或毛刺,防止其嵌入甲沟引发炎症。若已有指甲嵌入,可在指甲与甲沟之间垫一小片棉花将指甲与甲沟隔开,减轻压迫。二、治疗药膏:1、莫匹罗星软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碍细菌生长繁殖,从而治疗甲沟炎。常用于甲沟炎初期,局部红肿、疼痛但未形成明显脓肿时。2、夫西地酸乳膏: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葡萄球菌属引起的皮肤感染有效。它能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进而减轻甲沟炎的炎症症状。当甲沟炎伴有明显的红肿、疼痛,且有少量渗液时,使用夫西地酸乳膏可起到较好的消炎作用。3、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含有多黏菌素B、硫酸新霉素、杆菌肽和盐酸利多卡因等成分。多黏菌素B和硫酸新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功能,杆菌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共同发挥抗菌作用。盐酸利多卡因则有局部麻醉作用,能缓解疼痛。适用于甲沟炎伴有疼痛较为明显,且有感染迹象时。日常要注意保持手部和脚部卫生,勤洗手、洗脚。避免穿过紧的鞋子,给脚趾提供足够空间,防止挤压指甲。在进行家务劳动、接触刺激性物质时,可佩戴手套保护指甲。若甲沟炎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病因。
丁言言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咽炎自己在家做雾化用什么药
咽炎患者在家中进行雾化治疗时,可选择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炎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化痰类药物。这些药物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能够直接作用于咽部黏膜,快速缓解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和不适感。1、抗炎类药物:抗炎类药物在咽炎雾化治疗中应用广泛,常见的有庆大霉素注射液等。这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咽部黏膜的充血和肿胀,缓解咽痛、咽干等症状。庆大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通过雾化吸入可以减少咽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尤其适用于合并细菌感染的咽炎患者。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例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它们能够快速减轻咽喉黏膜的充血和水肿,缓解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明显炎症反应的咽炎患者。3、化痰类药物:化痰类药物可帮助稀释痰液,促进其排出,从而缓解咽部不适。常用的有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和盐酸氨溴索雾化液。这些药物能够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减轻咳嗽和咳痰症状。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黏液溶解剂,通过雾化吸入后,可以分解痰液中的黏性成分,使痰液变得稀薄,便于咳出,从而减轻咽部异物感和咳嗽症状。雾化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及身体状况综合判断。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操作,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情况,应及时就医。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自己在家发汗的方法有哪些
自己在家发汗的方法主要有热水浴发汗、饮用热饮发汗、运动发汗、热敷发汗等。发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处理。1、热水浴发汗:热水浴是较为常见且便捷的发汗方式。通过热水的温热作用,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身体散热和出汗。在进行热水浴时,应调节水温至适宜温度。洗浴时间控制在15- 20分钟左右,时间过短可能达不到发汗效果,过长则可能使人疲劳。2、饮用热饮发汗:如生姜红糖水是常用的发汗饮品。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红糖能补充能量。饮用后,身体会逐渐暖和起来,进而出汗。热鸡汤也有类似效果,鸡汤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温热的鸡汤能刺激身体发汗。3、运动发汗:适当的运动能使身体产热增加,促使汗腺分泌汗液。可以选择一些室内运动项目,如跳绳、健身操、瑜伽等。以跳绳为例,跳绳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参与运动,血液循环加速,体温升高,从而引起出汗。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或受伤。运动结束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受寒。4、热敷发汗:热敷可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全身的发汗反应。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对颈部、背部等部位进行热敷。也可将热水袋包裹一层薄毛巾,放在背部脊柱两侧热敷。建议在进行在家发汗操作前,需确保自身身体状况适宜,如无严重的心肺疾病、高血压等。发汗后,身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即吹风或接触寒冷环境,防止寒邪入侵。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在家自己发汗需要注意什么
在家自行发汗时,需要在发汗前准备、发汗过程控制、发汗后护理等方面予以重视。对于想要在家自行发汗的人,建议先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不确定是否适合发汗时一定要咨询医生。1、发汗前准备:确保身体状况适宜发汗,若有发热、高血压、心脏病、体质虚弱等情况,应避免自行发汗,需先咨询医生意见。提前准备好干净舒适的衣物、毛巾,以便发汗后及时更换。同时,准备足量的温水或淡盐水,用于补充发汗过程中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选择合适的发汗场所,要温暖、安静且通风良好,但避免直接吹风。2、发汗过程控制:严格控制发汗时间,一般以15-3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中暑等严重后果。控制好温度,无论是使用汗蒸设备还是热水浴等方式发汗,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或对身体造成其他伤害。在发汗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发汗。3、发汗后护理:发汗结束后,不要立即洗澡,尤其是冷水澡,应等待身体自然冷却,汗渍晾干后再用温水轻轻擦拭身体,避免寒湿入侵。及时更换干爽衣物,防止受凉。补充水分和营养,除了饮用温水、淡盐水外,可适当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帮助身体恢复能量。若在发汗过程中或之后出现任何不适且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