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天冷谨防消化道出血 排黑便吐血需及时就医

  冷天,呼吸道疾病多发,不过它可不仅是唯一喜欢在这时节发作的疾病。消化科医生提醒,每年天气转凉,消化道出血病人便会增加,以往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有上消化道病史的病人不可不防,若出现黑便、吐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为何冷天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

  为何天气一冷,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称为消化性溃疡)的老病患者最易发作消化道出血?消化内科医生表示,目前医学界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不过,在低温的环境下,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在神经系统主导下,体内多种内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分泌异常,导致血管收缩,使得胃酸分泌增多,导致消化道溃疡面加大、加深,侵蚀周围的血管,可出现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天冷谨防消化道出血 排黑便吐血需及时就医

  此外,天气寒冷使得上呼吸道感染增加,咳嗽造成血管压力增高,也可导致出血(也可能是由于细菌毒素的直接刺激所致)。肝硬化病人在冬天也易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诱因可能感染、血管系统收缩等,同时易合并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消化性溃疡致病重要因素的幽门螺旋杆菌,冬季时胃肠黏膜保护因素减弱,加重对胃肠黏膜损害,特别是老年人群,这也与冬季消化性溃疡出血有关。所以,有消化道疾病的老病号在冬天里一定要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

  排黑便、吐血要及时就医

  医生提醒,消化道出血是急重疾病,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生命危险。过往有消化道病史的病人,一旦出现黑便、吐血等症状(尤其是近日没服过治胃病的铋剂、炭粉或补血铁剂,也没服过带色的中药、没吃过动物血,就出现呕咖啡样物或排黑便),说明上消化道发生出血就必须及时前往医院,以免贻误病情。

  一般而言,如果出血量少,出血速度也慢,未引起恶心、呕吐,则以黑便方式排出,很像柏油,故称“柏油样便”。多见于溃疡病、胃肠黏膜病变及肿瘤等。反之,如出血量大,出血速度也快,表现为呕血或便血,严重者出现休克和昏迷,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常常有恶心、胃部不适、情绪不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肤色苍白、尿量减少、四肢湿冷等情况发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下面这几条一定要记住。

  1.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时送到医院,则应立即安慰病人静卧,消除其紧张情绪,注意给病人保暖,让其保持侧卧、取头低脚高位,可在脚部垫枕头,与床面成30度角,这样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脏,首先保证大脑的血供。呕血时,病人的头要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病人的呕吐物或粪便要暂时保留,粗略估计其总量,并留取部分标本待就医时化验。

  3.少搬动病人,更不能让病人走动,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并快速通知急救中心。

  4.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是呕血和便血,呕出的血可能是鲜红的,也可能是咖啡色的;便出来的血可能是鲜红的或暗红的,也可能呈柏油样黑色。

  5.吐血时,最好让病人漱口,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窝处。此时不能饮水,可含化冰块。

2015-01-02 01:48:51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长斑主要原因有哪些
长斑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化妆品使用不当,以及疾病因素如黄褐斑、雀斑、脂溢性角化病等。为了预防长斑,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使用化妆品。一、非疾病因素:部分化妆品中可能含有重金属、香料、防腐剂等刺激性成分,长期使用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皮肤在受到刺激后,黑色素细胞会产生更多的黑色素来抵御外界伤害,从而形成色斑。二、疾病因素:1、黄褐斑: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于女性孕期、口服避孕药或患有某些妇科疾病等情况。孕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黑色素合成增加,在面部形成对称性的黄褐色斑块。口服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引发黄褐斑。2、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多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常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皮损特点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淡褐色或黄褐色斑点,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鼻部和脸颊。3、脂溢性角化病:可能与皮肤老化、日晒、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细胞功能衰退,加上长期紫外线照射等因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形成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或黑色斑块,表面粗糙。如果已经长斑,不要自行使用祛斑产品或偏方。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明确斑的类型和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促进皮肤的恢复。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手上长斑怎么去掉
手上长斑可以通过补水保湿、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其他医美手段等治疗方式进行处理。若斑点问题持续不减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1、补水保湿:保持手部皮肤的水分充足对于淡化斑点至关重要。干燥的皮肤更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因此,建议使用含有保湿成分的手霜或护手霜进行日常护理,定期为手部皮肤补充水分,改善皮肤干燥状态,从而辅助改善斑点问题。2、药物治疗:在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下,可以使用含有氢醌、曲酸等成分的美白祛斑产品。这些成分能够抑制色素沉着,淡化皮肤上的色素,从而有助于去除手上的斑点。涂抹时需轻轻按摩,以促进药效的吸收。同时,维生素E软膏也有助于滋润皮肤并淡化斑点。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去除手上斑点的方法。激光产生的能量可以使黑色素瞬间爆破,然后随着身体代谢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去除斑点的效果。激光治疗通常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斑点,包括晒斑、老年斑等。然而,激光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4、其他医美手段:除了激光治疗外,还可以考虑其他医美手段,如果酸焕肤、光子嫩肤、微针治疗等。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皮肤,有助于改善色素沉着问题,去除手上的斑点。但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斑点类型以及医生建议进行选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和改善斑点问题的重要措施。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眼周长斑有什么原因
眼周长斑可能是长期遭受紫外线照射所致,也可能是黄褐斑、雀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疾病因素引起的。若眼周长斑情况突然加重,如短时间内斑点数量增多、颜色明显加深、面积迅速扩大,或伴有眼周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未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会持续刺激眼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使其功能亢进,大量制造黑色素,最终形成晒斑等色斑。日常应养成良好的防晒习惯,出门前涂抹防晒霜,外出时携带遮阳伞、佩戴遮阳帽。若因紫外线照射已出现眼周长斑,可咨询医生,考虑后续护理或治疗手段。二、疾病因素:1、黄褐斑:常与内分泌失调相关,孕期女性体内激素大幅波动,长期口服避孕药改变激素水平,都可能诱发黄褐斑,表现为眼周对称性分布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一般可遵医嘱外用维A酸乳膏促进表皮细胞更新。也可采用激光治疗,如Q开关激光、强脉冲光等,利用高能量破坏黑色素。2、雀斑:具有遗传倾向,受紫外线影响显著。通常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褐色斑点,多分布在眼周等曝光部位。临床常用强脉冲光治疗,其发出的高能光被雀斑处色素吸收,击碎色素团块;Q开关激光能精准定位雀斑中的色素,瞬间释放高能量将其爆破。具体治疗方式需医生评估后选择。3、炎症后色素沉着:眼周皮肤若发生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炎症,炎症期间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刺激黑色素细胞合成过多黑色素,炎症消退后就会留下色素沉着。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炎症。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眼周护理。外出前,仔细涂抹眼周专用防晒霜,选择正规、质量可靠的产品。在阳光强烈时,佩戴具有良好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镜。避免长时间眯眼、揉眼等不良习惯,减少对眼周皮肤的机械性刺激。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怀孕了脸上长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怀孕脸上长斑的女性,可以通过加强皮肤护理、改善生活作息、饮食调整、外用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1、加强皮肤护理:孕期脸上长斑,首先可以通过加强皮肤护理来缓解。这包括注意补水保湿,保持皮肤的水润状态;同时,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减少色斑的形成。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和护肤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2、改善生活作息:长时间熬夜、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加重色斑的形成。因此,建议改善生活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减轻色斑。3、饮食调整:饮食对皮肤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孕期女性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些营养素有助于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减轻色斑。同时,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减少色素沉积。4、外用药物治疗:在孕期,外用药物需谨慎选择。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如氢醌乳膏、壬二酸凝胶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色素产生,有助于淡化色斑。但需注意,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针对怀孕了脸上长斑的问题,孕妇应综合考虑个人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日常护理,改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减轻色斑的形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