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病,并不是绝症,但其症状为腹痛、腹泻以及腹部不适。常可伴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及胃痛、烧心感、失眠等其他全身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有资料显示,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在5%左右,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比男性多发。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以下6个方面:
1.感染因素
研究显示,肠道感染使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5%的人在肠道感染后第6个月出现肠功能紊乱,其中1/4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且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性与肠道感染时腹泻的持续时间有关。
2.药物因素
国外有专家研究发现,每周服用3~6片止痛药者更易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提示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大量服用止痛药有关。
3.心理因素
目前已经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4.食物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5.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6.其他因素
受凉及进食寒冷食物;腹部手术和抗生素使用;胆道手术;生活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均可引起肠易激综合征发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时便秘和腹泻,粪便量少,排便困难,每周1~2次,偶有十余天一次者;腹泻,每日1次或多次。有的只在早饭后暴发多次排便,其余时间可无腹泻,偶有1日腹泻二十余次者。肠易激综合征常可出现一个时期的排便正常或便秘相互交替,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