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老张是老病号,有10多年的冠心病病史伴动脉硬化。前些天,他总感到腹内隐隐作痛,他以为是吃了不洁食物,就自行服用了几粒“氟哌酸”,但腹痛不但未缓解,反而更加剧烈,并且大便时发现粪便带血。老张还以为自己得了肠道肿瘤,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在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下,老张鼓起勇气来到医院,经肠镜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了“缺血性结肠炎”,医生告诉他,这是“肠中风”。缺血性肠病的病人大都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疾病,随着中国社会人口步入老龄化、血管造影及核素显影技术的发展,本病发现率明显增加。
腹痛、便血为突出表现
说起中风,人们往往都会联想到由脑溢血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中风”、由视网膜动脉阻塞引起的“眼中风”,却鲜有人知道肠道也会“中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告诉我们,肠中风是缺血性肠病的俗称,尤其好发于老年人,以男性为主,常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
郅敏指出,腹痛和便血是该病最突出的表现,这种腹痛和便血现象有时可以自行缓解,但又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更长。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日渐消瘦等症状,急性期还会伴有腹部剧烈性绞痛。轻者腹痛反复得不到缓解,重者发生肠坏死,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此时不仅可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严重者可夺人性命
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硬化不仅可能在心脏及脑血管发生,就是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会逐渐硬化,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这两根血管可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郅敏说道。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灌流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因为和脑血管发生阻塞称为“中风”的机制类似,所以俗称“肠中风”。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就是因患缺血性肠病而逝世的。
控制动脉硬化是预防的关键
郅敏告诉我们,此病以预防为主,一旦患病则应早期就诊。生活中,要像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那样,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是关键所在。
她建议老年人定期应复查血压、血糖等相关指标,并将其调整在正常范围内。还需经常检查血脂成分、血液流变等项目。平日应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练体操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控制好体重〔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并且控制好饮食结构(饮食应清淡,营养均衡,少吃动物性脂肪,不暴饮暴食等),戒烟少酒,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如近期经常饭后腹胀、隐痛、不适,服用消化药无效,且反复发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必要措施,控制“肠中风”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