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最操劳的器官,人的一生肠道需处理多达65吨的食物,重量相当于12头大象。没有人一出生就便秘,只是肠道天生敏感又容易受伤害,需要特别注意照顾,偏偏人们不够疼惜自己的身体。
大肠癌:危险杀手
肠道疾病的患病人数逐年递增,人体的疾病百分之九十都与肠道有关系,有句俗语说“病从口入”。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显示,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已达34/10万,十年间发病率上升了50%。相当于每天广州市有7.5个户籍居民被确诊为大肠癌。上海市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大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结肠癌的发病率高出常人二三倍,大肠癌已跃居癌症发病率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人数约6100例。大肠癌已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和病死率第4位。
一份中国台湾地区小学儿童便秘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有便秘困扰,小朋友们并不是两、三天未排便而已,而是天天跑厕所却都排便困难。其中女生(36.8%)多于男生(29%)。究其原因,蔬果摄取太少,加上忙于上课、补习,总是在强忍便意。孩子们成年后,也依旧折磨身体,常常忽略小小的异常。
从数据来看更惊人。大肠癌在2006年以来,常踞中国台湾地区癌症发生率的第一名,20年来发生案例增加4倍,平均每37分钟就有一人罹患大肠癌。戏剧大师李国修、资深法医杨日松、亲民党主席夫人陈万水、音乐人陈志远等都被大肠癌夺去生命。
肠道的作用不只是消化,还跟免疫、代谢、心理健康有关,是远比我们所认识的更重要的器官。近5年来,肠道研究有了惊人的发展。除了消化功能外,一些免疫、代谢、心理疾病的病因可能都在肠道里。“学界很兴奋!”中国台湾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学教授蔡英杰说,他手上有好几个相关课题都在进行中,如益生菌与神经免疫系统、益生菌与忧郁症等。
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启动、相当于译码人类基因的“人类微生物体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由来自全球80个研究单位、近250名科学家对人体肠道、口及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进行普查,帮助科学家了解微生物对健康与疾病所发挥的作用。 其中,肠道里的微生物是此计划的重点。
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好就不易生病
除了消化功能外,肠道也决定了免疫力。 中医所言甚是有理——“肾为天命门,脾为后天之本。”一个人先天的健康取决于“肾”,也就是内分泌系统的强弱,而后天的健康决定于生活型态,特别是“脾”,也就是肠胃功能。
肠道内聚集了人体七成以上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B细胞等。然而,肠道也是全身最肮脏的地方,从口进入的病菌、毒物,加上肠道高达1公斤的坏菌军团都虎视眈眈地等着入侵人体。而有害菌增多引发腹泻或便秘所制造的毒素会降低免疫力,诱发癌症。
肠道坏菌多,所制造的毒素长期侵入血管,会造成血管的慢性发炎。“慢性发炎因子是癌细胞与肥胖细胞的好肥料。”畅销书《抗癌就像减肥》作者颜荣郎医师说。
著名的《细胞(Cell)》期刊的研究证实了“肠道好,人就不容易生病”的说法。研究团队以肠道结构与人类类似的果蝇做实验,喂食果蝇幼虫肠道细菌,发现肠道会将遭受感染的消息传递给血球细胞,再通知其他内脏器官启动免疫反应,据此证明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瘦子的肠道菌落种类不同
除了免疫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与肥胖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一直以来,人们总是用西化饮食来解释肥胖,虽然行为还是很重要,但现在又有另一新观点:因瘦子和胖子体内的菌落种类不同、肥胖的罪魁祸首可能在肠道。
消化系统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成千上万种细菌在那里展开各种活动,它们也能调节身体内的脂肪燃烧。 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更进一步证实这种因果关系。研究者找来8位受试者,他们是4对双胞胎,而且都是一胖一瘦。研究者取得他们肠道内的肠道菌,植入老鼠肠内。尽管每只老鼠吃的热量都相同,但给予胖子肠道菌的老鼠就是会发胖,给予瘦子肠道菌的老鼠就是吃不胖。
肠道制造多数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物质,肠好的人直觉准。而困扰现代人的忧郁、焦虑也可能从肠道中找解答。
考试前肚子有点不舒服或演讲前想拉肚子,许多人都领教过脑肠轴线的威力。 肠道里90%的血清素、50%的多巴胺,也就是让你有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物质大多都在肠道制造,并非大脑。
早在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与解剖学教授杰森(Michael Gershon)就把肠道神经系统称为“第二个脑”,他形容肠道真的会感觉、会思考、会表达情绪,甚至也会记忆且极其精密。 杰森教授说:“肠道会监测压力、消化进度、侦测营养素、测量酸和盐,是一个袖珍化学实验室。”
正由于肠道研究的积极发展,科学界开始用肠道的眼光为难解的疾病找线索,并从中找出诊断方法与治疗可能性。
许多父母与医生反应,自闭症儿童通常有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因此,有些研究人员推测,某些情况下,是肠道导致了自闭症,但这样的推论一直缺乏科学证据。2012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一项针对数千名发育障碍儿童的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出现频繁腹泻或结肠炎的比例要比其他儿童高两倍。
亚利桑纳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中心将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肠道的菌种分布加以比较,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菌种种类比正常的儿童少,尤其是关键的普雷沃菌(Prevotella)、粪球菌(Coprococcus)和韦荣氏球菌(Veillonellaceae)3群菌种,当他们面对致病的坏菌时更加脆弱。此研究去年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PLOS ONE》。 每个人都是自己肠道的守门人,顾好肠道,疾病就不上身,而且永远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