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消化 > 肠道常识

直肠癌者因手术影响性生活

举报/反馈
2011-06-29 01:35:00新浪健康

  相较老外患结肠癌者较多,中国人更为“悲催”:直肠癌患病率超过结肠癌患者。“这很麻烦,因为直肠的位置更靠近肛门,意味着有可能保不住肛;也意味着,手术时操作不当就易损伤男性的射精神经、勃起神经,导致术难勃起或勃起没法射精;女性也同样遭殃,术后性冷淡者为数不少。临床观察发现,超过四成的患者术后性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折’现象。”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兰平教授表示,中国患者往往太含蓄,从不提醒医生注意;而不少医生也不注重患者的术后性生活质量,往往对肿瘤一切了之。

  专家提醒:如果患者年逾八旬、本身就已有大小便失禁的先兆,执意保肛反而可能不如切肛,“不保肛毋宁死”很可能效果不佳,还容易导致肿瘤复发。

  直肠癌患者:性功能或随肿瘤而逝

  “中国的患者都很隐忍,医生不问,他们不说。其实近年来,随着肿瘤被定义为慢性疾病且临床治愈率越来越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就因为医生不太留神、患者也没主动提及,导致很多直肠癌患者的性功能、性感受就这样随着肿瘤被切而跟着悄然而逝。”说到这一点,兰平非常遗憾:“要知道,很多直肠癌患者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以后还有几十年漫长的生活等着他们。”

  兰平解释,支配男女性功能、性感受的神经很多都与直肠一起共存在盆腔内,而手术操作摘除肿瘤时,如果不是很精准,就可能损伤这些神经,从而导致男性术后难以勃起、法射精,女性性冷淡、阴道没有分泌物等后遗症。

  “临床约有超过四成的直肠癌患者会不幸遭遇性功能损伤。我们医院比较看重这个问题,所以把有损伤的病人范围缩小到10%左右。这其实关键取决于医患双方是否重视。”兰平建议,患者最好能在术前主动提醒医生注意帮其尽可能保留性功能,因为毕竟不是每位医生都会特别关注此领域,更多的精力肯定还是放在肿瘤能否干净切除上,但如果患者有要求,医生也势必会更小心处理。

  他透,目前他们正在开展一个相关课题:研究能否将术后已损伤的神经干细胞再次连接,从而恢复患者的性功能,但要实现还需较长时间。

  “患者术后在住院期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性功能状况如何了,因为虽然此时不能房,但该有的生理反应肯定还是会有的。”另外,他提醒,术后大约一个月后才可以开始性生活,此前还应以静养休息为主。

  高龄患者保肛不一定效果好

  “保肛”是近年来直肠癌治疗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不少患者第一时间就会对医生疾呼:“我一定要保肛!不保肛毋宁死!”

  兰平坦言,他非常理解病人的心情:“不仅仅是生理上会不方便很多,而且也涉及到患者的自尊心,切除肛门在他们看来等同于一种残疾。”他表示,目前保肛技术水平在我国发展不错,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可以如愿实现保肛,但还是要因人而异的,能否保肛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侵犯肠壁的程度等。“以前认为肿瘤离肛门7厘米就可以保,现在发展到5厘米,个别的甚至是2厘米距离时还能保,但这不是绝对标准,要视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夺。”

  兰平同时指出,不少年逾八旬的老龄患者,其实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先兆了,如果此时还执意要求保肛,即使成功也可能后效不佳。“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代偿功能好,本来肛门就已经较为松弛了,手术又会进一步损伤肛门周围的肌肉,导致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变差,术后很可能生活难以自理。”

  他表示,这类情况如果不保肛其实更好,因为切肛后排泄出口将变为在腰腹部,肛门袋只要注意护理、更换,是可以保持身体清爽味的,便利程度反而大过强行保肛。

  医学前景:

  逾五成直肠癌病人未来可不做化疗

  众所周知,肿瘤病人大多要经历手术、放疗、化疗三部曲。而兰平却告诉记者:其实有超过一半的直肠癌化疗病人不过是钱“白练”,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伤身,导致免疫力下降

  “这并不是医院、医生要坑病人的钱,而是目前的手段难以甄别出哪些病人对化疗敏感,哪些不敏感,为保险起见,于是统统都化疗。”他介绍,有调查数据显示:60%的直肠癌病人在术后不做化疗也能长期生活;做了化疗的病人有75%能长期生存。也就是说,做与不做,相差者只有15%,超过半数的患者其实不用做照样过得好好的,还有小部分病人做了也没有提高生存率。

  “所以我们现在与国际上的专家进行接触,想尝试建立一个肿瘤个体化的研究网络,希望未来能发现结直肠癌更多的敏感与不敏感标记物,从而在治疗手段面前能有效区分各类患者。如告诉患者:你有90%的可能不用做化疗也可长期生活,你看你还需不需要做?这样治疗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也可节约病人的医疗成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伤害。”兰平说。  此外,他介绍,打算开展的研究也希望能通过发现更多更准确的分子标记物,预测出健康人群未来患肿瘤的可能性,能够结合其家庭遗传背景、自身情况等,“算”出其患癌的概率,有助于高危人群提高警惕,定期检查,以实现早发现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翊榆  实习编辑:朱燕梅)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