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养生是科学更是艺术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浩瀚的文献典籍,随处都可发掘养生的“学”与“术”。超出人类的范围来看,养生本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趋利避害的保护性本能,自从有了人类,才使养生实践成为人类文明,这一文明必将惠及一切生灵。在《黄帝内经》中养生叫“道生”,因生物是顺其自然规律而生的,遵道而生称为“道生”。“道”是永恒的,所以《黄帝内经》说“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也是《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高尚的境界,并不追求肉体长存,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不为长生而养生,只为提高生活质量,适度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祖先总结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黄老之学”,就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学。在历史上,医、儒、道、释、武、艺等各家,都有其修身养性的学问,实际上都属于养生文化的范围。比较起来,医家和道家对养生学贡献较大。例如医家的食疗药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道家的食气、存想、房中等等。 “养生”一词,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古代简帛医书中,有《养生方》、《却谷食气》、《导引图》等大量养生医籍。唐代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熔医、儒、道、释、杂各家于一炉,建立了养生学的完整体系。在《道藏》中,养生思想和养生术也较为集中。医家兼道教学者的葛洪,在其代表作《抱朴子》中说得好:“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矣。”用现代观点来看,养生学应该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是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运用于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西方拉隆德的保健理论认为:人类的健康,是由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保健医疗体制决定的。传统养生学的观点也正是如此,《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针对现代人的过分追求和纵欲,我认为关键在于人们应自觉地调控心理和行为,这就是修身养性的艺术了。德国奥登堡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说,未来的医学是人类学会用大脑给自己治病的医学。我们祖先早就说“体内自有长生药,何必苦心向外求”,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报道,国外科学家发现人体就是个大药库。这并不奇怪,《控制论》认为人体是最复杂、最灵敏的自动调节系统,控制就是选择,只要没有“欲令智昏”,必然会选择健康长寿之路。从宏观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微观的人体调控会自动完成。养生需要医药,但决不能依赖医药,一切高科技都离不开心灵。心灵蕴藏着无穷的潜能,心灵的升华要靠生命艺术,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走向自由的王国。

(责任编辑:杨淼)

养生是科学更是艺术点击进入更多精彩内容!

2008-03-04 16:44:00浏览4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强迫症是精神疾病吗
强迫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这些症状包括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其反复出现且难以控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强迫症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虽然其在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上可能与其他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有所不同,但强迫症患者同样经历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异常。这些异常症状包括脑袋里不由自主浮现的不现实、不会发生的冲动想法,以及为了缓解这些想法所带来的焦虑而采取的强迫性行为,如反复洗手、清洁或计数等。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有关。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具有对强迫症的易感性,而神经生物学因素则涉及大脑中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特别是与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相关的区域。此外,不良的生活事件、高压力环境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触发或加剧强迫症的症状。对于强迫症患者,家属要给予理解、支持,避免指责,营造宽松环境。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接受专业治疗来控制疾病的发展。针对强迫症,药物治疗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盐酸氯米帕明片、盐酸阿米替林片等,其可以帮助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从而减轻强迫症状。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遵医嘱进行,并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患者应对强迫症状的能力。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NPD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
NPD,即自恋型人格障碍,既是一种心理疾病,也被归类于精神疾病范畴。NPD有着特定的诊断标准和复杂的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该疾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这类心理异常现象。NPD患者主要表现出过度的自我关注和自我膨胀。在人际关系中,患者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共情能力,只把别人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在家庭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的情感需求置若罔闻。这种极端的自我中心和缺乏共情的行为模式,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工作和家庭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NPD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患者的人格结构存在缺陷,导致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偏离正常。精神医学领域也将其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体系,因为NPD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NPD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早期童年经历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具有易患NPD的体质倾向,而童年时期被过度溺爱或过度忽视,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和正确的自我认知引导,都可能促使NPD的形成。NPD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探索潜意识中的冲突和童年创伤,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认知行为疗法则聚焦于改变患者的扭曲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引导患者学会共情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精神病是什么病
精神病是一大类复杂的精神障碍性疾病,通常指因大脑功能紊乱,致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异常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社交及工作能力。精神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遗传因素起着关键作用,部分精神病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基因组合异常,使得个体患精神病的易感性显著增加。例如精神分裂症,家族中有患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较普通人群大幅升高。另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引发此类疾病,长期处于高强度精神压力下,如职场的激烈竞争、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或是经历童年创伤等,都可能诱发大脑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引发精神病。同时,脑部器质性病变,像脑部肿瘤、脑外伤、感染等,破坏大脑正常结构与功能,也可能诱发精神病。精神病临床表现多样。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常出现幻觉,凭空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影像,这些虚幻感知严重干扰患者对现实的判断。妄想症状也是常见的精神病症状之一,患者可能无端坚信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观念,如被害妄想,总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整日惶恐不安;情感方面,可能出现情感淡漠,对原本亲近之人也毫无温情流露,或情绪极度不协调;行为上则多有退缩,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出现自伤、伤人等冲动行为。若发现身边有人出现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异常,如长时间情绪低落或高涨、行为怪异、社交退缩等,应尽早带其前往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中医能治吗
精神分裂症中医是可以治疗的。对于打算尝试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建议务必前往正规的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找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治。首先,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讲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精神分裂症在中医看来,常与七情内伤、痰迷心窍、气血瘀滞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长期的情志不舒,像过度愤怒、忧愁、惊恐等,可能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进而影响到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或心窍被痰浊蒙蔽,神明失养,就容易出现精神异常。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疏肝理气、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等治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精神症状。其次,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了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一方面,中药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中药具有调节神经递质、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的功效。比如,石菖蒲能化湿开胃、豁痰开窍、醒神益智,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和幻觉妄想等症状有一定帮助;远志可安神益智、祛痰消肿,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失眠、焦虑等表现。另一方面,中医的特色疗法如针灸也颇具成效。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百会、神庭、内关、神门等,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大脑神经功能,进而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精神刺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这对病情的康复也极为重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