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腹泻病人都应用抗生素吗?

  腹泻病因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在诊断因素方面医师时常仰赖病人的症状报告决定治疗腹泻的方案,一个病史将会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饮食习惯和现在的药物治疗,体检将有助于医师找寻可能引起腹泻的原因。

  大多数腹泻患者不需要全面检查,当腹泻自愈时,通常不需进行各种检查以确定腹泻的结果。如果需要进行检查,可包括:

  大便检查 化验大便以确定腹泻是否由细菌、寄生虫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

  血测试 抽血找病因。

  空腹检查 询问病人是否存在变态反应或者食物不耐受的情况,这可能与腹泻相关。医师普遍要求病人避免乳制品,碳水化合物和小麦,当然还有其他食物也与腹泻相关。如果服用牛奶可能需要同时服用乳糖酶,而且酸奶通常比较耐受。

  内窥镜检查: 用一根软管插入病人的消化道之内,通过光线和照相机观察是否有引起腹泻的任何异常,还可以通过活组织切片检查和彩色相片进行观察。结肠镜的检查是将软管经由肛门插入,可以穿过整个结肠;而乙状结肠镜检与此相似, 但是观察结肠的一部分。

  脱水的纠正必须立即进行吗?

  脱水是腹泻的严重后果,需要立即关注。脱水的患者需要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运动饮料含有钠和钾,能帮助恢复液体平衡和心血管功能。有利于治疗脱水的其他饮料包括水果饮料、茶、肉汁和去掉二氧化碳的碳酸饮料。对于婴儿和老人,他们是最容易严重脱水的人群,有必要时应静脉输液。

  所有腹泻病人都应该用抗生素治疗吗?

  通常,腹泻治疗的选择取决于病因。病毒感染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则无效,并且往往会在24~48小时内自愈(恢复时间长短取决于腹泻的严重程度)。

  如果腹泻是由细菌感染造成的,比如沙门氏菌,那么需要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对于那些免疫力低下或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慢性腹泻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需要对因治疗这些功能紊乱方面的疾患。

  饮食结构改变对某些病人会有治疗效果吗?

  某些腹泻病例可以通过饮食结构改变来缓解,例如,不要饮用含有酒精和咖啡因的食物,可治愈某些慢性腹泻。减少食用或限制食用奶制品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能有助于缓解腹泻。另外,香蕉、梨和腌制或磨碎的马铃薯都富含钾,而腹泻患者往往缺钾,腹泻病人经常食用这些东西有助于恢复营养平衡。

  哪些药物可以缓解腹泻症状?

  吸附剂 这类药物能够吸附液体,使大便含水量减少。常用的止泻类吸附剂包括蒙脱石散、碱式水杨酸铋、高岭土和胶质。

  肠蠕动抑制剂 肠蠕动抑制剂可以减少肠道肌肉的收缩,以便大便较慢地通过消化道,以便肠道吸收更多的水分。在使用肠蠕动抑制剂之前需要仔细咨询医生,如果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该药物则可使细菌困在消化道,从而延长腹泻病情。

  还有一些药物可以用来缓解伴随腹泻的其他某些症状,例如,止痉挛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的疼痛和痉挛症状。

  腹泻的预防方法

  饮食改变是预防腹泻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某些食物可引起腹泻或者使腹泻加重,而某些食物则有助于预防腹泻。首先要避免可能引起腹泻的一些食物,例如:

  油腻的食物 含油腻太多的食物 (例如油炸食品、 面粉糕饼,马铃薯片)在消化道中不容易销售,可导致大便变软和油腻。

  高纤维食物 富含纤维的食物,例如麸,豆子,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可以增加大便量,并且使大便软化,可加重腹泻。

  咖啡因和酒精 酒精或含有咖啡因的产品 (例如咖啡,苏打)可刺激大便快速通过肠道,使液体吸收不足,引起腹泻。

  乳制品 如果不能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大便中的水分可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未经高温消毒的产品 未经高温消毒的产品可能被细菌感染,一旦食用,可隐曲腹泻。

  腹泻患者也可以逐步在饮食中增加一些食物预防腹泻。这类的食物包括软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例如汤,饼干) 和低纤维食物 (例如饭,面条,白面包,瘦肉)。推荐香蕉、米饭、苹果酱和烤面包这四种食物以预防消化道过度刺激,减少肠道运动频率。

  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是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腹泻的另一个方法,包括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外出旅游时出现的腹泻称为旅游腹泻,尤其在夏季比较多见,应引起注意。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7-12-26 09:45:00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通常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孩子会突然出现不受控制的动作和声音。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耸肩、做鬼脸等身体抽动,而声音表现则可能是清嗓子、说脏话等。该病症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变异或缺陷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这种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难以彻底消除。在神经生物学方面,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引发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是抽动症状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由于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医学手段很难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此外,心理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下,或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加重抽动的症状。即便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可能持续干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基因缺陷或完全修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是对症处理,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对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黄体功能不全月经11天怎么治疗
黄体功能不全指卵巢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内分泌功能不足,以致孕激素分泌不足,使子宫内膜分泌转化不足,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等症状,月经11天可能也是该疾病造成的,可通过补充孕激素、促排卵治疗、中药调理等方法治疗。1、补充孕激素:患者可以遵医嘱在月经周期的后半周期补充孕激素,如地屈孕酮片、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能使子宫内膜进入完全的分泌期,防止因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从而调整经期。黄体酮胶囊也可补充体内孕激素,维持正常的子宫内膜状态,改善月经紊乱情况。2、促排卵治疗:对于因排卵异常导致黄体功能不全的情况,可按医嘱采用促排卵治疗。常用药物有枸橼酸氯米芬、来曲唑等。枸橼酸氯米芬能与下丘脑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内源性雌激素的负反馈,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诱发排卵,改善黄体功能。来曲唑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减少雌激素生成,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进而改善黄体功能。促排卵治疗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通过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情况。3、中药调理:中医认为黄体功能不全多与肾虚等因素有关,菟丝子、枸杞子等补肾药,能发挥补肾活血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改善黄体功能。但中药需要在中医师辩证论治后,根据个体情况开方用药,通常需连续服用一段时间,观察月经周期和身体状况的变化。日常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慢跑、游泳等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体检监测内分泌情况,若月经周期或身体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吃了21天,多久来月经
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21天后,一般在停药后2-7天内会来月经,但个体差异、身体基础状况等因素可能影响月经来潮时间。如果停药后长时间未来月经,应及时就医,可进行血hCG检测、妇科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原因。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是一种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通常情况下,按周期服用21天后停药,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因失去外源性激素支持而出现撤退性出血,类似月经来潮。多数人在停药2-7天内,子宫内膜会完成撤退性出血过程,月经随之而来。这是因为药物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模拟了正常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停药后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子宫内膜无法维持原有状态,从而引发出血。然而,有多种因素会影响月经来潮时间。如果本身存在内分泌紊乱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体内激素失衡情况较为复杂,即便按规律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激素调节过程也可能受到干扰,导致月经来潮时间延迟或不规律。对于此类情况,除了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月经周期外,还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共同调节月经周期。另外,精神压力过大、过度节食、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外界因素,也可能干扰月经周期,此时可通过心理疏导、适量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若因过度节食所致,需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如果存在子宫或卵巢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粘连、卵巢囊肿等,也会影响月经。对于子宫内膜粘连,可能需遵医嘱在宫腔镜下进行粘连分离术;卵巢囊肿若较大或症状明显,可能需卵巢囊肿剔除术。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漏服。服药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妇科疾病。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避孕药可以连续吃21天吗
避孕药是否可以连续吃21天取决于避孕药的类型和服用者的个体差异。对于短效避孕药而言,在遵医嘱的情况下可以连续服用21天;而对于长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则不宜连续服用21天。避孕药主要分为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三大类。对于短效避孕药而言,其正常的用法通常是连续服用21至28天,以抑制排卵、改善子宫内膜环境,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因此,在遵医嘱的情况下,短效避孕药可以连续吃21天,且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对于长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其服用方法和周期与短效避孕药截然不同。长效避孕药一般一个月只需服用一次,而紧急避孕药则主要用于无保护性生活后的补救,其服用时间通常在事后72小时内,且一年内服用次数不宜过多。这两类药物若连续服用21天,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引起月经失调、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女性在服用短效避孕药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度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等,但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服药一段时间后逐渐减轻或消失。然而,也有部分女性可能对避孕药中的某些成分特别敏感,连续服用21天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服用避孕药前,建议女性先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是否适合服用避孕药,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药类型和剂量。在服用避孕药时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有任何不适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