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行的择泰(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研讨会上,我国着名的泌尿外科专家、中华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那彦群教授指出:中国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急剧增长,对中老年男性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上有必要规范前列腺癌的诊断技术标准治疗,尽快制定出治疗指南等规范文件。
专家研讨会上提供的北京和上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由1995年的2.6/10万,增加到2000年的7.7/10万,预计今年将达到1/万。北京1985年~1995年对城区进行的200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10年间发病率上升了2.3倍。
有研究统计,超过80%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半数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在一年之中会发生至少一次骨相关事件(SREs)。在全身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发生躯干骨转移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达53个月,如果全身状况差且同时有骨和内脏器官转移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前列腺癌患者亦不同于其他实体瘤发生骨转移,且早于内脏转移,常累及脊柱、骨盆和肋骨,而引发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s),前列腺癌骨转移常导致患者出现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关注前列腺癌骨相关事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那彦群教授介绍了最新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他说,前列腺癌的局部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转移症状为最早就诊原因,因此单靠临床症状很难诊断,常通过辅助检查如直肠指诊、酸性磷酸酶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影像学检查发现。但前列腺癌的绝对诊断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在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之前,只有局部硬结征象时,活检便可作出早期诊断,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可靠检查。治疗上常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由于前列腺癌具有典型的激素依赖性,在临床上内分泌治疗可以使前列腺病变和症状明显缓解,但对患者生存情况却无明显影响;同时采用化疗作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辅助治疗,消除潜在的、目前尚无法探测的小病灶,单独使用化疗药物不可能治愈原发病灶,但辅助化疗可以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期。放疗常可以使前列腺肿瘤明显缩小,常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已无法切除,又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日渐成熟的治疗手段,使得既往对癌症骨转移采取的消极、姑息对症治疗的观念成为过去,美国、欧洲等国家对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一系列骨相关事件,如病理性骨折,椎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病症日益关注并予以积极治疗。其中美国肿瘤年会(ASCO)对骨转移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疼痛,预防、减少或推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双膦酸盐对骨骼具有多种作用,可以使血清钙离子浓度恢复正常,延缓并减少骨并发症的发生,缓解骨痛。但传统的双膦酸盐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无效,由诺华公司在帕米膦酸二钠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的新一代双膦酸盐择泰(r)的临床研究证实-唑来膦酸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的骨相关事件。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未规范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那彦群教授透露,作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的主任委员,他正在参与中国前列腺癌的诊断技术标准和治疗指南等规范文件的制定。
对于前列腺癌的临床用药,那教授指出,择泰是诺华公司研发的新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已经在美国和欧洲等130个国家上市,被临床证实是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十分有效的药物。
临床证实,择泰之前,所有双磷酸盐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试验结果都是阴性。主要原因是前列腺癌骨转移不同于常见的骨转移,它是以成骨性骨转移为主要原因。择泰目前是抗骨溶解强度最强的同类药物,也是惟一证实对溶骨性、成骨性骨转移有效的双磷酸盐, 能够减少前列腺癌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显着改善骨痛。在039试验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并得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及欧洲各国的批准。也就是说:择泰(r)可以帮助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免受骨相关事件的困扰和折磨,为他们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 择泰(r)非常便于使用,每次治疗仅仅需要静脉输注15分钟。与过去帕米膦酸二钠的2小时输液时间相比,择泰(r)把更多时间、更多自由还给了患者。
专家研讨会上,美国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James Andrew Eastham教授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生动阐述了择泰(r)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的巨大收益。一位50岁的前列腺癌患者初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骨痛、全身骨转移。当时择泰(r)尚未问世。在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基础上,患者接受了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但病情未能得到控制,不久患者发生脊髓压迫,并最终导致腰部以下截瘫。择泰(r)问世后,多名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其治疗,骨损害的进展显着减缓,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朱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