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第二节 汗证 转归预后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第二节 汗证  转归预后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三、单方验方

  1.黄芪散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g。共为细末,每服3—6g。,用于盗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麦、瘪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麦30g,麻黄根10g。水煎代茶饮。用于自汗。

  四、饮食疗法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现代研究]

  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 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结果好转2例,无效13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陈乃麦.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国医论坛1996;(1):20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刘慧瑾.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基层中药杂志1四5;(4):43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2007-09-12 23:29:00浏览1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科普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哪三种出汗属于异常
一般不存在哪三种出汗属于异常的说法,出汗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能是气虚、阴虚、自汗、湿热引起的。 1、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可能是先天体质虚弱、饮食不节、长期患病等因素导致的,如果患者气血不足,就会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减慢,身体的脏器得不到滋养,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盗汗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红枣、阿胶等补气血的食物,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气血和胶囊、人参归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2、气虚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气虚患者由于气化功能减弱,导致津液输布障碍,从而出现异常出汗的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药物治疗,如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还可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治疗。 3、阴虚 阴虚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阴虚患者由于体内津液被消耗,水分不足,从而出现虚热的症状,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现象。患者可遵医嘱口服药物治疗,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还可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治疗。 4、自汗 自汗可能是患者身体虚弱、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原因引起,如果患者出现自汗,就会导致体内津液外泄,从而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玉屏风颗粒、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5、湿热 是指湿和热同时侵袭人体,日积月累久留不化形成,凡是脾胃湿热,内蒸不宣,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述异常出汗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对症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汗蒸对脸上的斑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汗蒸对脸上的斑的好处一般有淡化色斑、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等,坏处一般有引起色素沉着、引起受凉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一、好处汗蒸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通过高温的环境,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还可以达到排毒的效果。如果患者存在色斑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皮肤暗沉、长斑等症状。此时适当进行汗蒸,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也可以达到淡化色斑的目的。汗蒸还通过高温使皮肤毛孔扩张,从而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善面部色素沉着的情况,并且还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患者可以通过汗蒸的方式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也能够改善上述症状。二、坏处由于汗蒸时会导致身体大量出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导致身体脱水,从而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此外,如果患者在汗蒸后不注意防晒,还可能会导致紫外线照射到皮肤表面,从而引起色素沉着的情况。除此之外,患者汗蒸时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可能会导致受凉,从而引起感冒的情况。另外,患者在汗蒸后立即洗澡,可能会导致身体受到寒气入侵,从而引起受凉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好防晒工作,避免紫外线刺激皮肤。同时,患者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保持清淡饮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等,对淡化脸上的斑有好处。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针灸后比以前爱出汗了怎么回事
针灸后比以前爱出汗可能是由气血不足、阴虚火旺、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内蕴等引起的。如有不适,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呼吸内科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气血不足 针灸可能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功能,对于气血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机体代谢增强,从而出现多汗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遵医嘱口服补血益气的中成药进行调理,如八珍颗粒、人参归脾丸等。一般可以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小时服用,具体服用时间可根据医生建议和个人胃肠情况调整。 2.阴虚火旺 若患者本身存在阴虚火旺的问题,在针灸后由于气血运行加速,可能导致阴液亏损加剧,进而引发多汗的症状。此时应遵循滋阴降火的原则,可遵医嘱温水送服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3.阳虚体质 如果患者属于阳虚体质,针灸后可能会使体内阳气进一步受损,导致阴阳失衡,表现为易出汗。针对此情况,可服用温补肾阳的中成药进行调理,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一般用温水送服,具体用量和服用频次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或药品说明书执行。 4.气虚体质 针灸对气虚体质的人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过度刺激也可能加重气虚症状,包括容易出汗。此类人群应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可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计划,确定每天的睡觉和起床时间,每晚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5.湿热内蕴 针灸时,若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身存在湿热内蕴的情况,可能导致湿邪更盛,影响正常的津液代谢,引起多汗。针对湿热内蕴,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可服用龙胆泻肝丸、加味香连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具体服用时间可根据医生建议和自身情况调整。 针灸后出现多汗的情况,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减少汗液滞留引起的不适感。此外,还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范铁兵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中医汗证的治法有什么
中医汗证的治法主要有饮食调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中药治疗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饮食调理 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可适当进食小米粥、瘦肉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辣椒、炸鸡、冰淇淋等,以免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益气、止汗的作用。如果是阴虚火旺引起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 3、针灸治疗 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穴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如针灸足三里穴、内关穴、合谷穴等,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病情。 4、拔罐治疗 拔罐治疗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气等方式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等作用的中医疗法。该方法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改善体内循环,还有利于缓解阳盛发热,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5、中药治疗 如果上述治疗方式效果不佳,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麻黄、桂枝、白芍、黄芪等中药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受凉。如果患者平时经常大量出汗,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适当喝温水,也可以适当喝淡盐水,能够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水分,以免出现脱水的情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