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化毒散每服2—3g,1日2-3次。用于口疮实证。
2.牛黄解毒片每服2—4片,1日2-3次。用于口疮实证。
3.知柏地黄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虚火上炎证。
二、单方验方
1.一枝黄花、大青叶各3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疮实证。
2.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先煎)、芦根各30g,玄参、赤芍药、丹皮各l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疮实证伴发热者。
三、药物外治
1.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绿袍散、西瓜霜喷剂,任选一种搽口腔患处。
2.野菊花、金银花、薄荷、连翘、板蓝根各l0g,玄参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温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钟, 每日3—5次。用于口疮实证。
3.蛋黄油新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实证、虚证均可用,用于溃疡日久不敛者更佳。
4.吴茱萸粉5g,陈醋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两足涌泉穴,翌晨去除。用于虚火上炎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2.食物宜新鲜、清洁,不宜过食辛辣炙及肥甘厚腻之品。
3.初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娇嫩,·清洁口腔时,不应用粗硬布帛拭口,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二、护理
1.对急性热病、久病、久泻患儿,应经常检查口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疮。
2.根据辨证施护原则,选用适当中药煎剂频漱口。
3.饮食宜清淡,给予半流饮食,避免粗硬食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擂水搽疮上。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以二方合服。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昧者以为口疮悉为实热,概用寒凉,必不救。”
[现代研究]
高津福,马玉香,林和平.加味银翘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11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20
用加味银翘散:金银花、板蓝根各log,牛蒡子9g,连翘、桔梗、竹叶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芦根12g。面赤、苔黄、便干、口臭,去桔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知母、生地黄各6So每日1剂,分3次口服。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112例。并设对照组,用吗啉双胍片及复合维生素B片口服治疗75例。两组均用药3—5天。结果中药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68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舛.6%;西药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68.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实验室检测提示,该方还具有提高血白细胞功能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功效。
沈永琴,丁惠玲.麦芪糖浆预防小儿口腔溃疡复发的疗效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26
用黄芪、麦冬、白术、白芍、生地、五味子、谷麦芽等药制成麦芪糖浆。每服15mL,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用于防止小儿口腔溃疡的复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