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中华医学会北京消化分会的组织下,北京市15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分别深入工厂、学校、农村等地,采集中老年人群及一些可疑疾病人群的粪便标本,然后带回医院实验室进行粪隐血检查和脱落细胞试验,由此拉开了北京市“大肠癌百天普查活动”的序幕。
大肠癌是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使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20世纪70 年代大肠癌的发病率仅为10/10万以下,20世纪90年代初则上升到23 .4/10万。值得警惕的是,大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便血等现象,疾病就已经达到中晚期。而病人的手术效果与患病阶段有密切关系:早期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晚期癌即使手术,存活率也不足10%。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根治大肠癌的关键。
这次普查的目的是及早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肠道疾患病人,阻断癌变进程。医务人员将通过对3万份标本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探索大肠癌发病的规律,寻找我国预防肠道肿瘤发生的途径。这些医院还运用讲座、咨询、随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防癌意识。普查协作组组长、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世荣教授还专门开通了普查热线。对自己症状有怀疑的患者可直接将粪便标本送至该院消化科实验室。
此次活动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热心于公众健康 事业的万华公司、益普生公司的无私援助。